【題目】讀“地球公轉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地球公轉至A、B位置時北半球的節(jié)氣:

A._________,B._________。

(2)地球公轉至A位置時,日期是_______前后,太陽直射的緯線是________,今天(考試當天)地球應運動在圖中的_______________ 段(填節(jié)氣)。

(3)在公轉軌道外的短線上,用箭頭畫出地球繞 太陽公轉的方向_______。

(4)下列現(xiàn)象是在地球的公轉下產(chǎn)生是___________。(雙選)

A.晝夜更替 B.不同地方的時間差異 C.四季的變化 D.五帶的劃分

【答案】夏至 春分 622 北回歸線 秋分 冬至 CD

【解析】

地球圍繞太陽公轉時,地軸與地球公轉軌道的平面約成66.5°的固定夾角.這就使得一年內(nèi),太陽光線的直射點有規(guī)律地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各地正午的太陽高度也隨之發(fā)生有規(guī)律的變化.除了赤道,地球其他地方一年中都有晝夜長短的變化.在南北極圈以內(nèi),甚至會出現(xiàn)“極晝”和“極夜”現(xiàn)象。

(1)從地球公轉示意圖可以看出,當?shù)厍蛭挥贏位置時,太陽直射在北回歸線,為北半球的夏至日,每年的6月22日前后;當?shù)厍蛭挥贐位置時,太陽光直射在赤道,為北半球的春分日,每年的3月21日前后。

(2)從地球公轉示意圖可以看出,當?shù)厍蛭挥贏位置時,太陽直射在北回歸線,為北半球的夏至日,日期是6月22日前后,此時北極圈內(nèi)有極晝現(xiàn)象,北半球的白晝最長。今天(考試當天)地球應運動在圖中的秋分日(9月23日)至冬至日(12月22日)之間。

(3)地球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在公轉示意圖中標注為逆時針方向。

(4)地球自轉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是晝夜交替、日月星辰東升西落和時間差異;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產(chǎn)生了五帶的劃分、四季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等;故選項CD題意,故選:CD。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甲乙兩人以相同速度從南極同時出發(fā),分別沿東經(jīng)40°和西經(jīng)40°向北前進,發(fā)生的情況有( )
A.在北極相遇
B.在赤道上他們之間相距最近
C.他們之間的距離始終不變
D.可能在南極再相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想了解我國發(fā)射“神舟六號”載人飛船的基地“酒泉”應查詢( )
A.中國政區(qū)圖
B.城市導游圖
C.世界政治圖
D.中國地形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黃土高原上“千溝萬壑”的地貌特征主要是由下列哪種因素造成的( )
A.人類耕作
B.流水侵蝕
C.風力作用
D.冰川侵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下圖“亞洲、歐洲和非洲的分界”,完成下面小題

1在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上的是(   )

A.烏拉爾山、烏拉爾河B.蘇伊士運河

C.巴拿馬運河D.安第斯山脈

2小明正駕船在亞非分界線上航行,他位于( )

A.巴拿馬運河B.蘇伊士運河

C.白令海峽D.馬六甲海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我國疆域及鄰國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從海陸位置看,我國位于___洲東部,___洋西岸,陸地領土面積約為____平方千米,是一個海陸兼?zhèn)涞膰摇?

(2)寫出圖中字母表示的與我國陸上相鄰和隔海相望的國家名稱。A _____,B____,C____,D_____。

(3)從圖中可以看出,位于我國最西端的省區(qū)是 ________,最北端與最東端的省都是_______,與臺灣隔海相望的省區(qū)是______。

(4)長江在___(市)流入我國的東海,珠江在廣東省流入____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甘肅河西走廊和內(nèi)蒙古平原,以及寧夏銀川平原因地制宜發(fā)展了農(nóng)業(y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經(jīng)緯網(wǎng)圖”并結合相關的知識完成下面小題。

1甲點的經(jīng)緯度是:

A.(40°N、20°E)B.(40°S、20°E)C.(0°、20°W)

2乙點位于甲點的 方向。

A.東南B.西北C.東北

3從東、西半球看,甲點位于哪個半球?

A.東半球B.西半球C.無法判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世界最高的高原是( )
A.巴西高原
B.青藏高原
C.帕米爾高原
D.云貴高原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