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地理實踐是學習地理的重要途徑,等高線地形圖是野外考察的重要工具。春分日,小華登上圖中甲山頂看日出,觀察到太陽從東面升起;量得圖中甲、乙兩山頂?shù)木嚯x為2厘米。讀圖,回答下面小題。

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丙處的地形部位為陡崖 B. A與B兩點的相對高度為200米

C. 小溪的流向大致是自西南向東北流 D. 甲、乙兩山頂?shù)膶嶋H距離為20千米

2太陽東升西落這一現(xiàn)象體現(xiàn)的地理規(guī)律是

A. 太陽圍繞地球公轉(zhuǎn) B. 地球自西向東自轉(zhuǎn)

C. 地球自西向東公轉(zhuǎn) D. 地球是一個球體

【答案】

1D

2B

【解析】

1讀圖可知:丙處的地形部位為鞍部;A與B兩點的相對高度為100米;小溪的流向大致是自西向東流;根據(jù)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實際距離=圖上距離/比例尺=2/1:100000,可得甲、乙兩山頂?shù)膶嶋H距離為20千米。

2地球自轉(zhuǎn)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是晝夜交替(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和時間差異;地球公轉(zhuǎn)產(chǎn)生了四季變化、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以及地球五帶等現(xiàn)象。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中國干濕地區(qū)劃分的主要依據(jù)是 ( )

A. 降水量的多少 B. 蒸發(fā)量的多少

C. 降水量與蒸發(fā)量的對比關(guān)系 D. 擁有河流數(shù)量的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我國長白山區(qū)某地等高線地形示意圖,完成下列各題。

1對圖示地區(qū)開發(fā)利用方式的敘述,合理的是( 。

A. 在圖示地區(qū)的南部重點發(fā)展柑橘種植業(yè)

B. 在②地附近地區(qū)培育天然橡膠林

C. 在①地附近地區(qū)發(fā)展探險漂流運動

D. 在甲地建設(shè)全年日出觀景平臺

2甲、乙兩地中,乙地聚落發(fā)展規(guī)模更大,對其主要原因的敘述不正確的是乙地( 。

A. 地形更平坦開闊

B. 更接近水能資源富集地

C. 水陸交通更便利

D. 滑坡、泥石流等地質(zhì)災(zāi)害威脅較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分析下列圖表,回答問題.

哈爾濱

北京

武漢

廣州

一月平均氣溫

﹣19.4

﹣4.6

3.0

13.3

七月平均氣溫

22.8

25.8

28.8

28.4


(1)上表反映了我國一月南北氣溫差異(大或小),其主要影響因素是因素.
(2)秦嶺﹣淮河是我國重要的地理界線,與圖中mm等降水量線大致吻合.
(3)從干濕狀況來劃分,北京地處地區(qū).
A.濕潤地區(qū)
B.半濕潤地區(qū)
C.半干旱地區(qū)
D.干旱地區(q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我國人口密度分布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AB直線為我國的人口界線 , 此線以東人口 , 此線以西人口(填稠密或稀疏).
(2)已知江蘇的人口為7438萬人,該省面積為10萬平方千米,則該省的人口密度為
(3)位于人口界線上的B地是我國少數(shù)民族種類最多的省區(qū),該地區(qū)的族每年都舉行潑水節(jié),在節(jié)日里跳孔雀舞,放孔明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王芳同學在學習了“世界的氣候”一章內(nèi)容后,有以下結(jié)論,其中錯誤的是(  )

A. 世界年平均氣溫等溫線大致與緯線平行

B. 南半球的年平均氣溫等溫線比北半球的平直

C. 世界年平均氣溫從赤道向兩極逐漸升高

D. 非洲的氣候類型以赤道為中心,南北對稱分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有關(guān)云南的美稱中不正確的是( )

A. 有色金屬王國 B. 烏金之鄉(xiāng) C. 植物王國 D. 動物王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魅力地理詩意生活)夏季長沙某中學在黑麋峰國家森林公園開展野外考察活動。讀圖回答問題。

(1)考察小組設(shè)計了①②兩條登山線路,其中坡度較緩的是_______線路。

(2)圖中山峰的海拔高度可能是( )

A. 390.5米 B.490.5米

C.590.5米 D.690.5米

(3)露營一般選擇在地勢較平坦開闊,遠離地質(zhì)、氣象等災(zāi)害隱患區(qū)域,你認為A、B兩處更適合露營的是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