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讀東西半球圖,完成下列問題
(1)①是______洲,②是____洲,兩洲的分界線是________。
(2)七大洲中,既位于北半球又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是:______________。
(3)圖中a、b所在的經線構成了東西半球的分界線,a的經度是_____。
(4)四大洋中B是_____洋,完全位于______(東或西)半球;C是___________洋,被______個大洲環(huán)繞。
(5)③大洲與⑥大洲之間的地中海面積不斷縮小,請你用所學知識解釋其中的原因?
【答案】(1)亞洲;北美洲;白令海峽
(2)北美洲
(3)20°W
(4)印度洋;東;大西洋;5
(5)地中海位于歐亞板塊和非洲板塊之間、兩板塊呈擠壓狀態(tài)。
【解析】
本題主要是對海陸的分布、板塊構造學說以及讀圖能力的考查。
(1)讀圖并結合各大洲的位置和輪廓可知,①是最大的大洲亞洲,②是位于北半球、西半球的北美洲,其分界線是白令海峽。
(2)讀圖并結合各大洲的位置和輪廓可知,位于北半球、西半球的是②北美洲。
(3)據圖可知,圖中a、b所在的經線構成了東西半球的分界線,其中a是20°W經線,b是160°E經線。
(4)讀圖并結合海陸分布可知,四大洋中B是印度洋,完全位于東半球;C是大西洋,被南北美洲、歐洲、非洲、南極洲五個大洲環(huán)繞。
(5)據圖可知,③歐洲與⑥非洲之間的地中海,位于歐亞板塊和非洲板塊之間,兩板塊碰撞擠壓,所以地中海面積不斷縮小。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We have eaten up all the food.Could you please provide something to eat ________ us.
A. with B. for C. at D. t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近代著名天文學家伽利略對人們信奉了兩千年的亞里士多德的物體下落理論提出質疑,證明了質量不同的兩個物體同時落地,發(fā)現了自由落體定律。這說明 ( )
①生活中需要批判精神 ②要敢于向權威挑戰(zhàn)
③大膽想象,積極實踐,就一定能成功 ④伽利略具有強烈的好奇心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當籃壇巨星姚明再次因重傷離開賽場時,有記者擔心他有可能永遠告別賽場,他卻用一貫的姚式幽默回答道:“還好,雞翅依然啃著,生活還在繼續(xù)!币γ鲗Υ畹膽B(tài)度,啟發(fā)我們面對挫折應該( )
A.怨天尤人,無所適從
B.得過且過,放任自流
C.積極樂觀,勇敢面對
D.自暴自棄,一蹶不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閱讀亞洲地圖完成下面小題。
【1】從亞洲所在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位置來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大部分位于北半球和東半球。
B.全部位于北半球,大部分位于東半球。
C.全部位于東半球,大部分位于北半球。
D.大部分位于西半球和南半球。
【2】從緯度位置來看,亞洲:
A.位于溫帶和寒帶,沒有熱帶。B.跨寒、溫、熱三帶。
C.位于熱帶和溫帶,沒有寒帶。D.全部位于溫帶。
【3】四大洋中亞洲沒有瀕臨的海洋:
A.太平洋B.大西洋C.印度洋D.北冰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人口數量過多給我國帶來的不利影響有( )
①資源緊缺 ②勞動力不足③環(huán)境破壞 ④就業(yè)壓力大⑤住房困難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⑤ D. ①③④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課上,老師組織同學們就“為什么我們要具備思維的批判性”這一問題展開討論,對此以下同學觀點錯誤的是( )
A.思維的批判性有助于我們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
B.批判能激發(fā)我們新的學習動機,促使我們解決問題
C.批判容易與他人發(fā)生爭執(zhí),影響同學關系,還是少批判為好
D.批判能有助于我們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尋求新的解決方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山水是大自然的杰作,人們常寄情于山水之間,并把所思所悟付之于詩詞文章。歷代不少的名篇佳作就是人們對山水的贊美歌頌。下面詩句屬于表達人
們贊嘆自然之美的是( )
①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②接忝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③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④出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