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地理 > 題目詳情

【題目】讀“西北地區(qū)略圖”,回答下面小題。

1下列描述與圖示內容不相關的是(  )

A. 該區(qū)域是我國重要的牧區(qū)

B. ①山脈位于我國地勢第二、三級階梯的分界線上

C. ②山脈是熱帶與亞熱帶的分界線

D. 圖中A→B→C降水量逐漸減少

2造成圖中A,B,C景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距海遠近 B. 地勢起伏

C. 植被疏密 D. 緯度高低

【答案】

1 C

2 A

【解析】

西北地區(qū)是我國跨經度最廣的區(qū)域,東西之間受降水量差異的影響,其植被自東向西分別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1由圖可知,該區(qū)域是我國重要的牧區(qū);①山脈是大興安嶺,位于我國地勢第二、三級階梯的分界線上;②山脈是高山高原氣候區(qū)與暖溫帶的分界線圖中A→B→C降水量逐漸減少,故選C。

2圖中A→B→C的植被變化分別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造成這種變化的主要因素是距海的遠近,故選A。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為我國四省區(qū)輪廓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下列省區(qū)簡稱和行政中心對應正確的是

A. 甲一黑一長春 B. 乙一豫一濟南

C. 丙一粵一鄭州 D. 丁一云一昆明

2可大面積種植甘蔗的省份是

A. 甲省和乙省 B. 乙省和丙省

C. 丙省和丁省 D. 甲省和丁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 讀下圖,回答下面小題。

1圖中西側山脈和東側河流構成了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東側河流為

A. 黃河B. 淮河C. 長江D. 珠江

2該地理分界線大致是

A. 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通過的地方B. 0℃等溫線通過的地方

C. 半濕潤區(qū)和濕潤區(qū)的分界線D. 內流區(qū)和外流區(qū)分界線

3圖中關于甲地區(qū)的說法,正確的是

A. 屬于亞熱帶B. 屬于暖溫帶

C. 農作物一年一熟D. 土地利用類型以水田為主

4圖中乙地的年降水量約為

A. 520mB. 460mC. 680mmD. 830m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圖中蜿蜒曲折的公路線設計,主要是考慮了

A. 氣候因素 B. 居民點分布

C. 地形因素 D. 工業(yè)分布

2圖示區(qū)域多發(fā)性的自然災害是

A. 臺風 B. 寒潮 C. 泥石流 D. 洪澇

3圖示區(qū)域合適的土地利用類型是

A. 交通用地 B. 耕地 C. 城市建設用地 D. 林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為經緯網局部圖,讀圖完成下列各題。

1圖中d點的經緯度為( )

A. 20°N,30°E B. 20°N,30°W

C. 20°S,30°E D. 20°S,30°W

2a、b、c、d四點全部位于( )

A. 北半球 B. 南半球 C. 東半球 D. 西半球

3圖中位于中緯度地區(qū)的點有( )

A. 一個 B. 二個 C. 三個 D. 四個

4根據地球的形狀,判斷實際距離最長的是( )

A. a—b B. c—d C. b—c D. a—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下圖,完成下列各題。

1量得圖上學校到果園的距離為1.5厘米,那么兩地之間的實地距離為( )

A. 30米 B. 300米 C. 3000米 D. 30千米

2學校位于果園的( )方向

A. 東北 B. 正北 C. 西南 D. 正南

3佳佳從醫(yī)院出發(fā),沿公路一直走,最后來到農機站,她行走的路線方向是( )

A. 先向西,再向西南 B. 先向西北,再向偏西

C. 一直向正西 D. 一直向西南

4圖例處的a符號表示( )

A. 鐵路 B. 高速公路 C. 水庫 D. 河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澳大利亞在幾千萬年前就與其它大陸分離,加上當地自然條件比較單一,使得動物的演化十分緩慢.下列不屬于澳大利亞獨有的動物是( )

A.鴨嘴獸 B.鴯鹋 C.斑馬 D.袋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我國幅員遼闊,自然環(huán)境復雜多樣,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理區(qū)域。我國四大地理區(qū)域劃分的主要依據是( )
A.氣溫與降水
B.地形與氣候
C.風俗習慣
D.經濟發(fā)展程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每年6月到9月國家D盛行的風向是( )

A.西南季風 B.東南季風 C.西北季風 D.東北季風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