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讀下列兩幅圖,回答問題。
(1)在左圖A,B,C三點中,位于南、北半球分界線上的是點,位于溫帶地區(qū)的是點。A在C的方向。
(2)當?shù)厍蚬D(zhuǎn)到右圖乙位置時,一年當中郴州的白晝時間達到最(長或短);南極圈以南地區(qū)出現(xiàn)(極晝或極夜)現(xiàn)象。
(3)京滬高速鐵路于2010年11月15日全線貫通,這一天地球大致正運行在右圖中的之間(甲乙或丙。。
【答案】
(1)A,C,東北
(2)長,極夜
(3)丙丁
【解析】(1)南北半球的分界線是赤道(0°),從經(jīng)緯網(wǎng)圖觀察得知,A、B、C三點中,位于赤道上的是A點,溫帶的緯度范圍為23.5°~66.5°,C點的緯度為40°,應在溫帶地區(qū),A在C的東北方向。
(2)當?shù)厍蚬D(zhuǎn)到圖二乙位置時,太陽光線直射了北回歸線,這一天北半球白晝時間最長,南極圈出現(xiàn)了極夜現(xiàn)象。
(3)京滬高速鐵路于2010年11月15日全線鋪通,11月15日這一天,地球大致正運行在丙(秋分日9月23日)~丁(冬至日12月22日)之間。
故答案為:(1)A;C;東北;(2)長;極夜;(3)丙丁。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日本略圖,完成下面小題。
(1)關于日本自然環(huán)境的敘述正確的是( )
A.領土由四個大島嶼組成
B.氣候為溫帶海洋性氣候
C.海岸線平直多優(yōu)良港灣
D.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
(2)關于日本人文地理環(huán)境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大和民族占優(yōu)勢
B.耕地少農(nóng)業(yè)落后
C.飲食以西餐為主
D.工業(yè)對外依賴弱
(3)圖中各地位于日本主要工業(yè)區(qū)的是( )
A.A
B.B
C.C
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2018年1月8日在火炸藥研究方面的貢獻堪稱“中國的諾貝爾”的南京理工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 ,榮獲2017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shù)獎。
A. 侯云德 B. 王振義 C. 王澤山 D. 師昌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外國人眼中的“五色中國”,回答下面小題。
【1】我國政府宣布在“藍色中國”A海域劃設防空識別區(qū),A海域為
A. 東海B. 黃海C. 渤海D. 南海
【2】圖中分區(qū)與我國地理四大區(qū)域基本相符,分別為
A. “銀色中國”—北方地區(qū)B. “金色中國”—青藏地區(qū)
C. “黃色中國”—西北地區(qū)D. “綠色中國”—南方地區(qū)
【3】關于各區(qū)域環(huán)境特征的描述,正確的是
A. “黃色中國”—黃土深厚肥沃的東北平原B. “金色中國”—干旱、半干旱的高原和盆地
C. “綠色中國”—光熱充足,作物一年一熟D. “銀色中國”—地形特征為“三山夾兩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地區(qū)年降水量較多的是( )
A. 兩極地區(qū) B. 赤道附近 C. 回歸線附近大陸西岸 D. 溫帶地區(qū)大陸內(nèi)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和“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回答問題。
(1)赤道附近大部分地區(qū),主要氣候類型是 , 符合這種氣候的是(填字母)。
(2)B地最熱月出現(xiàn)在月份,說明B地處于半球。
(3)在非洲北部,有世界最大的熱帶沙漠,符合這種氣候的是(填字母),這種氣候的特點是。
(4)D地,夏季氣溫(高\低),降水(多\少),D地氣候類型是。
(5)全年氣候溫和,降水季節(jié)分配均勻的是。(填字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圖“我國疆域圖”,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B、D兩省區(qū)的名稱B , D。
(2)A省區(qū)主要的少數(shù)民族是 , 我國最西端在該省區(qū)的上,C省區(qū)行政中心是。
(3)圖中北回歸線自東向西依次穿過的省區(qū)是、、、。
(4)我國大陸海岸線長達萬多千米,領海寬度為海里。陸地面積最大的省是 , 跨經(jīng)度最廣的省級行政單位是 , 我國領土最南端在省。
(5)我國是一個海陸兼?zhèn)涞膰,地理位置?yōu)越。請列舉對我國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意義有哪些?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