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讀圖,完成下列各題.
(1)該水系是我國河流中的黃河.它的干流自西向東流徑9省區(qū)最后在 省注入海洋① ,是我國的第二長河.
(2)該河在上、中游的分界處③ ,中游經(jīng)流 高原,接納了眾多的支流,最有名的是:⑤ ,⑥ .
(3)該河在塞外開成了“塞上糧米川”,它是⑦ .
(4)黃河下游流域特別狹小,幾乎沒有大的支流匯入,這是為什么? .
【答案】
(1)山東;渤海;
(2)河口;黃土;渭河;汾河;
(3)河套平原;
(4)下游河床高于兩岸地面,形成地上河.
【解析】
試題分析:黃河發(fā)源于巴顏喀拉山,注入渤海,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點城市分別是河口和舊孟津.黃河中游流經(jīng)黃土高原,由于水土流失嚴重,河流含沙量大增,黃河下游游蕩在華北平原上,河床寬坦,水流緩慢,泥沙大量淤積,使河床平均高出兩岸地面4~5米,成為舉世聞名的“地上河”.治理黃河的根本工作是要加強中游的水土保持工作.
解:(1)黃河干流自西向東流徑9省區(qū)最后在山東省注入渤海,是我國的第二長河.
(2)黃河在上、中游的分界點③是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的河口,圖中⑤是渭河,⑥是汾河.
(3)河套平原有“塞上糧米川”之稱,該平原依靠黃河水灌溉.
(4)黃河下游流域特別狹小,幾乎沒有大的支流匯入,其原因是下游河床高于兩岸地面,形成地上河.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如圖四幅圖,完成各題.
【1】在圖①中,海淀區(qū)位于市中心的( )
A.東北方向 B.西北方向
C.東南方向 D.西南方向
【2】四幅圖的比例尺按由小到大的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
A.①③④②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②④③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關(guān)于日本的敘述,錯誤的是
A.位于板塊交界地帶,多火山、地震
B.國土面積狹小,資源相對貧乏
C.島國海岸線曲折,多優(yōu)良港灣,便于海上運輸
D.城市集中分布在太平洋及日本海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我國“冬、夏季節(jié)風(fēng)向示意圖”,分析回答問題.
(1)受海陸位置和緯度位置的影響,我國大多數(shù)地區(qū)冬、夏季節(jié)盛行風(fēng)向 (填:相同或相反),把這種風(fēng)向隨季節(jié)而顯著改變的現(xiàn)象稱為 氣候.
(2)據(jù)圖可知,我國的降水集中在 (季節(jié)),其水汽來源于 洋和 洋.如果夏季風(fēng)活動不穩(wěn)定,容易導(dǎo)致的氣象災(zāi)害是 、 .
(3)冬季,我國盛行 風(fēng)和 風(fēng);如果冬季風(fēng)活動強烈,容易形成 (災(zāi)害性天氣);四川盆地受冬季風(fēng)影響 (填:大或。饕蚴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中國及周邊地區(qū)略圖”,分析回答問題.
(1)在圖中適當(dāng)位置填寫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西藏自治區(qū)、四川。
(2)圖中,字母A是 (國家),B是 (國家),C是 (國家).
(3)圖中,數(shù)字①是 (海洋),②是 (海洋).
(4)圖中,甲是 (山脈),乙是 (山脈).
(4)長江、黃河的發(fā)源地所在的省區(qū)③是 ,其行政中心是 .
(5)圖中,北回歸線共穿過了 個省區(qū),其中位置最東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2020年2月11日,世界衛(wèi)生組織總干事譚德塞在瑞士日內(nèi)瓦宣布,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為“_______-19”
A.COVIDB.SARSC.N2CPD.HIV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等高線地形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在下列空格中填寫圖中字母代表的相應(yīng)地形部位的名稱。
A_______, C________, E_________, F_________。
(2)圖中易積水成湖的地方是_______地,若沿線路A與線路H登山,坡度較緩的是 ________線路。
(3)適宜攀巖運動在____地。B處位于D處的____方向。
(4)若該地有一條小溪沿山谷流下,可能出現(xiàn)在DA和EB間的______處。
(5)若量得D和G之間的圖上距離為6厘米,那么D和G的直線距離為_____千米。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