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中含量最多的氣體是( )
A.氮氣 B.氧氣 C.二氧化碳 D.稀有氣體
【考點】空氣的成分及各成分的體積分?jǐn)?shù).
【專題】空氣與水.
【分析】根據(jù)空氣的組成判斷,空氣的成分按體積計算,大約是氮氣78%、氧氣21%、稀有氣體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氣體和雜質(zhì)0.03%.
【解答】解:A、氮氣約占空氣體積的78%,位于第一位,所以正確.
B、氧氣約占空氣體積的21%,位于第二位,所以錯誤.
C、二氧化碳占空氣體積的0.03%,遠(yuǎn)少于氮氣和氧氣,所以錯誤.
D、稀有氣體約占空氣體積的0.94%,遠(yuǎn)少于氮氣和氧氣,位于第三位,所以錯誤.
故選A.
【點評】空氣是人類寶貴的自然資源,在中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考查空氣的組成、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空氣的用途、空氣的污染及防治等,本題主要考查空氣的組成,熟記空氣中各成分的體積分?jǐn)?shù)是解題的關(guān)鍵.
科目:初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元素周期表中鈉元素的信息如圖所示,對圖中信息理解不正確的是( )
A.原子序數(shù)為11 B.核外電子數(shù)為22.99
C.元素符號為Na D.元素名稱為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在天平的兩個托盤上各放一個燒杯,杯中盛有相同的稀硫酸,此時天平平衡.如果一邊放少許鋅粒,另一邊放入相同質(zhì)量的鐵,兩者完全溶解后,天平指針( )
A.偏向有鋅的一邊 B.偏向有鐵的一邊
C.不偏轉(zhuǎn) D.無法判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鋼鐵是重要的金屬材料,在生產(chǎn)、生活中有廣泛的用途.建造北京奧運會主體育場“鳥巢”,就是用了大量的鋼鐵.
(1)鋼鐵屬于 (填“純凈物”或“混合物”).
(2)每年世界上鋼鐵的產(chǎn)量很高,鋼的銹蝕也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損失.鐵在空氣中銹蝕,實際上是鐵跟空氣中的 和 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
(3)為了防止鋼鐵銹蝕,人們常采用在其表面涂刷礦物油或鍍上其他金屬等覆蓋保護(hù)膜的方法.這些方法都能防止銹蝕的同原理是 .
(4)煉鐵廠常以焦炭、赤鐵礦(主要成分是氧化鐵)、空氣等為主要原料煉鐵.請寫出煉鐵反應(yīng)原理的化學(xué)方程式: .
(5)金屬礦物的儲量有限,而且不能再生;目前世界上已有50%以上的廢鋼鐵得到回收利用,其目的是 (填“合理開采礦物”或“節(jié)約金屬資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下列實驗現(xiàn)象描述正確的 是( 。
A.鐵在空氣中燃燒,火星四射
B.鎂在空氣中燃燒,發(fā)出耀眼白光
C.氫氧化鈉溶液和硫酸銅溶液混合生成紫色沉淀
D.蘸有濃鹽酸和濃氨水的小團(tuán)棉花靠近,兩團(tuán)棉花中間產(chǎn)生白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下列關(guān)于Na和Na+的敘述,錯誤的是( 。
A.它們相差一個電子層 B.它們的化學(xué)式性質(zhì)相似
C.它們屬于同一元素 D.它們都是構(gòu)成物質(zhì)的微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孔雀石是一種銅礦石,其主要成分為Cu2(OH)2CO3.現(xiàn)秤取15g某孔雀石樣品放入燒杯中,再逐滴加入稀鹽酸至恰好完全反應(yīng),消耗稀鹽酸73g,稱得燒杯中剩余物資的質(zhì)量為85.8g.
已知①反應(yīng)的化學(xué)方程式為:Cu2(OH)2CO3+4HCl=2CuCl2+CO2↑+3H2O
②孔雀石中其它雜質(zhì)不與稀鹽酸反應(yīng),且難溶于水.
請列式計算孔雀石中Cu2(OH)2CO3的質(zhì)量分?jǐn)?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下列鑒別方法不能把待鑒別的物質(zhì)區(qū)分開的是( )
選項 | 待鑒別的物質(zhì) | 鑒別方法 |
A | 硬水和軟水 | 加肥皂水,振蕩,觀察產(chǎn)生泡沫情況 |
B | 氧氣和空氣 | 用帶火星的木條,觀察木條是否復(fù)燃 |
C | 雙氧水和蒸餾水 | 加入一定量的二氧化錳,觀察有無氣泡產(chǎn)生 |
D | 一氧化碳和甲烷 | 點燃,觀察火焰顏色 |
A.A B.B C.C 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