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化學興趣小組對教材中“測定空氣里氧氣含量”的實驗(如下圖所示)進行了大膽改進,選用容積為35mL的試管作反應容器,按正確的實驗方案進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請分析實驗,回答下列有關問題:
(1)實驗前,打開彈簧夾,將注射器的活塞前沿從20mL刻度處推至10mL刻度處,然后松手,若活塞仍能返回至20mL刻度處,則說明____________。
(2)實驗中,先夾緊彈簧夾,當紅磷與氧氣充分反應后,再移開酒精燈并打開彈簧夾,注射器活塞將從20mL刻度處慢慢前移,最終到約為_____mL刻度處才停止。
(3)實驗結束后,同學們發(fā)現最后測定的結果偏小,可能的原因的是_______________(填一種原因)。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海南省海南楓葉國際學校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期中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填空題
一定條件下,下列物質在密閉容器內充分反應,測得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如下:
物質 | A | B | C | D |
反應前質量/g | 17 | 22 | 32 | 15 |
反應后質量/g | x | 30 | 0 | 27 |
則反應后“x”的質量為 ______ ;該反應所屬的基本反應類型是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qū)2017屆九年級第一學期期末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填空題
金屬及其制品是現代生活中常見的材料。
(1)人類向自然界提取量最大的金屬是___(寫化學式),高爐煉鐵的原料是鐵礦石、空氣、石灰石和__(寫名稱);寫出高溫下一氧化碳把鐵從赤鐵礦石中還原出來的化學方程式____。
(2)鋁的金屬活動性比鐵強,但在生活中常在鐵的表面涂上鋁粉。其原因是 _____。
(3)金屬鈷(Co)與鐵具有相似的化學性質。CoCl2固體是藍色的,CoCl2溶液是粉紅色的,F將金屬鈷投入到足量的稀鹽酸中,發(fā)生的化學反應為Co+2HCl=CoCl2+H2↑。該反應的實驗現象為_____,____,_____。
(4)用Fe、Ag和_____(寫化學式)溶液可以一次性驗證Fe、Cu、Ag三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寫出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湖北省恩施市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期末調研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填空題
化學用語是化學學習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習化學的重要工具,請用文字、數字、符號填空:
化學符號 | 2H2 | ______ | HCO3- | ______ |
表示意義 | ______ | 氧化鐵 | _____ | 標出氯化鋁中鋁的化合價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湖北省恩施市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期末調研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成語“釜底抽薪”的本意包含著滅火的原理,下列滅火方法屬于依據這個原理的是
A. 用鍋蓋蓋滅著火的油鍋 B. 用二氧化碳滅火器滅火
C. 砍掉樹木形成隔離帶 D. 消防隊員用高壓水槍滅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廣東省深圳市寶安、羅湖、福田、龍華四區(qū)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期中聯考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下列物質中,化學式書寫正確的是( )
A. 氫氧化鈣CaOH B. 氯化鉀 KCl2
C. 硫酸銅CuSO4 D. 氧化鐵 Fe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廣東省深圳市寶安、羅湖、福田、龍華四區(qū)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期中聯考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下列化學用語與含義相符的是( )
A. 4 個氫原子:H4 B. 鎂元素的化合價為+2 價:Mg2+
C. 2 個碳酸根離子:2CO32- D. 2 個氮分子:2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廣東省深圳市寶安、羅湖、福田、龍華四區(qū)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期中聯考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由“絲綢之路”到“一帶一路”是一個時空的跨越,它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下列 中國發(fā)明中不屬于化學變化的是( )
A. 雕刻木質印字活板 B. 使用火藥 C. 糧食釀酒 D. 冶煉金屬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吉林省長春市農安縣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下列實驗方案中,合理的是( )
A. 除去銅粉中的木炭粉:將混合物在空氣中充分灼燒
B. 鑒別CO2和N2:用燃著的木條分別伸入兩種氣體中
C. 回收氯化鉀中的二氧化錳:加水溶解,過濾,洗滌,烘干
D. 驗證質量守恒定律:將鎂與稀鹽酸混合,比較混合前后溶液的質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