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如表列出了不同溫度下每立方厘米活性炭所能吸附的常見氣體的體積.分析表中數(shù)據(jù)與氣體組成、性質等的關系.下列結論正確的是(  )
氣體種類H2CO2O2N2Cl2
氣體的沸點(℃)-252-78-183-196-34
被吸附體積(mL)4.5973511494
A.沸點越低的氣體,越易被吸附
B.氣體分子所含原子個數(shù)多時,氣體易被吸附
C.氣體是化合物時,易被吸附
D.氣體的相對分子質量越大,越易被吸附

分析 A.不是沸點越低的氣體,越易被吸附,比較O2和N2表中相關數(shù)據(jù)既得結果.
B.不是每個氣體分子所含原子個數(shù)越多,越容易被吸附,比較CO2和Cl2的表中相關數(shù)據(jù)既得結果;
C.氣體是化合物時,易被吸附,此說法也不正確,比較CO2和Cl2的表中相關數(shù)據(jù)既得結果;
D.氣體的相對分子質量越大,越易被吸附,此說法符合表中相關數(shù)據(jù),可比較表中五種氣體的數(shù)據(jù)即可.

解答 解:A.不是沸點越低的氣體,越易被吸附,比較O2和N2表中相關數(shù)據(jù)既得結果,故錯誤.
B.不是每個氣體分子所含原子個數(shù)越多,越容易被吸附,比較CO2和Cl2的表中相關數(shù)據(jù)既得結果,故錯誤;
C.氣體是化合物時,易被吸附,此說法也不正確,比較CO2和Cl2的表中相關數(shù)據(jù)既得結果,故錯誤;
D.氣體的相對分子質量越大,越易被吸附,此說法符合表中相關數(shù)據(jù),可比較表中五種氣體的數(shù)據(jù)即可,故正確.
故選D.

點評 本題主要分析了氣體的分子組成、沸點、相對分子質量等與吸附劑吸附能力之間的關系.分析時以表格內數(shù)據(jù)為依據(jù)進行一一比較既得結果.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9.Fe2O3中鐵元素的化合價是(  )
A.+4B.+3C.+2D.+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0.下列敘述符合質量守恒定律的是( 。
A.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生成固體的質量大于原來鐵絲的質量
B.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總體積小于100ml
C.4g硫和4g氧氣反應,一定生成8g二氧化碳
D.某物質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說明該物質中一定含有碳、氫、氧三種元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7.下列關于空氣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細鐵絲可以在空氣中劇烈燃燒,火星四射,生成一種黑色固體
B.空氣中含有二氧化碳都是含碳的燃料燃燒所產生的
C.空氣中氧氣的質量分數(shù)為21%
D.空氣中既有單質也有化合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4.小紅用如圖所示的A裝置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硬質玻璃管內裝有細銅絲,且兩個注射器組成的密閉系統(tǒng)內留有30mL室溫下的空氣.回答下列問題:
(1)小紅實驗過程中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是:細銅絲由紅色變?yōu)楹谏;冷卻后,密閉容器內氣體的體積約為24mL.
(2)小紅在實驗的加熱過程中,交替緩慢推動兩注射器的目的是使空氣中的氧氣與銅充分反應.
(3)最后小紅發(fā)現(xiàn)自己測出的氧氣的體積分數(shù)偏小,請你幫他分析一下原因(答一條即可):反應時間短,沒有把氧氣完全反應等.
(4)小明用B裝置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反應原理是:紅磷+氧氣$\stackrel{點燃}{→}$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是一種白色粉末.實驗前在集氣瓶內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記號.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C.(填序號)
A.實驗時紅磷一定過量           B.點燃紅磷前先用彈簧夾夾緊乳膠管
C.紅磷熄滅后立刻打開彈簧夾     D.最終進入瓶中水的體積約為氧氣的體積
(5)集氣瓶中剩余的氣體主要是氮氣(寫名稱),該實驗說明這種氣體具有哪些性質?物理性質不溶于水;化學性質不燃燒、不助燃、化學性質比較穩(wěn)定.該氣體在生產和生活中有哪些用途做食品的保護氣(答一條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4.家用液化石油氣的主耍成分是丙烷(C3H8),在空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請計算完全燃燒22kg丙烷(C3H8)需要氧氣的質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1.下列關于一氧化碳的說法,錯誤的是(  )
A.通常為無色無味的氣體B.能溶于水
C.能與血紅蛋白結合引起中毒D.能用于金屬冶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8.在反應2A十5B=2C+4D中,C、D的相對分子質量分別為18和44.若2.6gA與B完全反應后,生成8.8gD,則在此反應中,B與D得質量比為(  )
A.4:9B.8:11C.10:11D.31:4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3.化學是創(chuàng)造物質的科學,要創(chuàng)造新物質,其核心是認識物質的微觀結構和變化規(guī)律.下列關于物質微觀結構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原子既可以變成離子構成物質,也可以結合成分子構成物質,但不能直接構成物質
B.分子很小,但既有質量,又有能量
C.原子在化學變化中的表現(xiàn)主要取決于原子的最外層電子
D.原子都是由更小的粒子構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