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組物質,按單質、化合物、混合物順序排列的是(  )
A、氫氣、干冰、冰水共存物
B、天然氣、煤、石油
C、液態(tài)氧、氧化鈣、潔凈的空氣
D、稀有氣體、酒精、氯化鈉
考點:單質和化合物的判別,純凈物和混合物的判別
專題:物質的分類
分析:可以根據(jù)物質的分類進行解答.純凈物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物質.混合物是由不同種物質組成的物質.單質是由一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氧化物是由兩種元素組成,其中一種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解答:解:A、氫氣是單質、干冰是化合物、冰水共存物是化合物,故A錯誤;
B、天然氣是混合物、煤是混合物、石油是混合物,故B錯誤;
C、液氧、氧化鈣、潔凈的空氣分別是單質、化合物、混合物,故C正確;
D、稀有氣體是混合物、酒精是化合物、氯化鈉是化合物,故D錯誤;
故選: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常見物質的分類,完成此題,可以依據(jù)單質、化合物、混合物的概念進行.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如圖所示的是初中化學中的一些重要實驗.請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實驗A中紅磷在空氣中燃燒的化學方程式
 

該實驗只是粗略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一種方法,你認為造成該實驗不夠精確的可能原因是 (寫出其中一種)
 

(2)實驗B中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現(xiàn)象是
 
,寫出化學方程式
 

該實驗瓶底放少量水或鋪一層細沙的目的是
 

(3)實驗C中在燒杯內壁涂一層澄清石灰水的目的是
 
,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關于分子和原子兩種微粒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物質只能由分子構成
B、相同原子可能構成不同的分子
C、分子在不斷運動,原子靜止不動
D、化學變化中分子數(shù)目一定發(fā)生變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以下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書寫正確的是(  )
A、4Fe+3O2
點燃
2Fe2O3
B、CaO+H2O→Ca(OH)2
C、2H2+O2
燃燒
2H2O
D、Ca(HCO32
A
CaCO3+CO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只用下列鑒別方法不能把待鑒別的物質區(qū)分開的是(  )
選項待鑒別的物質鑒別方法
A軟水,硬水加肥皂水,攪拌,觀察產生泡沫多少
B氯化鈉,硫酸鈉,磷礦粉看外觀,再加水,觀察是否溶于水
C氯化鈉,鹽酸,氫氧化鈉加紫色石蕊試液,觀察液體顏色變化
D晴綸,棉纖維,羊毛纖維燃燒,聞燃燒產生的氣味,觀察燃燒情況和灰燼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2014年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qū)遭遇到持續(xù)干旱,造成人畜飲水困難,各地采取措施積極抗旱.請回單下列問題:
(1)有些村民打井取用地下水,檢驗地下水是硬水還是軟水,可用的物質是
 
,生活中常用的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是
 

(2)作為生活用水,村民往盛有渾濁河水中加入
 
以加快懸浮雜質的沉降,為了除去河水中的臭味和顏色,可以加入
 
進行吸附.
(3)當?shù)卣扇〈胧┻M行人工降雨,可用于人工降雨的物質是
 
.(填化學式)
(4)自來水廠常用二氧化氯消毒,二氧化氯的化學式為
 

(5)高鐵酸鉀(K2FeO4)是一種新型、高效的多功能水處理劑.高鐵酸鉀受熱時發(fā)生的反應為4K2FeO4
  △  
.
 
 XFe2O3+4K2O+3O2↑,則X的值是
 
_.
(6)下列凈化水的方法中,凈化程度最高的是
 
(填序號).
A.吸附       B.沉淀        C.過濾        D.蒸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鑒別空氣、氧氣、氮氣三瓶氣體的最佳方法是( 。
A、測量三瓶氣體的密度
B、測量氣體的溶解性
C、分別向三瓶氣體中倒入澄清石灰水
D、用燃著的木條分別伸入三瓶氣體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要使如圖裝置中的小氣球鼓起來,則使用的固體和液體可以是(  )
①鋅和稀硫酸;②石灰石和鹽酸;③氯化鈉和水;④氧化鈣和水.
A、①②B、①②④
C、①④D、①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如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1)13號元素的元素符號為
 

(2)表中第11號元素和第17號元素位于同一周期的原因是由于
 
(填字母).
A.質子數(shù)相同                     B.中子數(shù)相同
C.原子的電子層數(shù)相同              D.最外層電子數(shù)相同
(3)如圖為某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x=
 
,該元素在化合物中顯示的化合價為
 
價.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