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化學興趣小組聯系生活實際作了如下探究:
Ⅰ.某同學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燒杯中放有燃著的蠟燭和澄清石灰水,并罩上一玻璃杯。
⑴實驗觀察到的現象是:蠟燭火焰熄滅,且 。
⑵該同學的實驗目的是 。
Ⅱ.小華對媽媽殺魚時從魚肚內取出的鰾產生了興趣,并做了如下實驗。
⑴將鰾浸在水里剪個小孔,看到一串串氣泡冒出,他立即用 法收集到了甲乙丙三瓶氣體。
⑵將點燃的紅磷迅速放入甲瓶中(裝置如圖所示),等裝置冷卻后松開夾子,流入瓶中的水約占瓶子容積的1/4;往乙瓶中倒入一些澄清石灰水,發(fā)現石灰水馬上變渾濁。
⑶魚鰾內這兩種氣體的含量與空氣中有什么區(qū)別呢?為了探究這個問題,他用空氣重復了上述實驗,通過對比得出了如下結論 。
⑷若請你來檢驗丙瓶內的魚鰾氣體中含有氧氣,你的方法是 。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7屆山東省九年級上第一次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我國城市及周圍地區(qū)的環(huán)境中,造成空氣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是( )
A.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氮氣 B.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
C.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D.二氧化氮、一氧化碳、水蒸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7屆吉林省長春市九臺區(qū)九年級上學期期中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結合氧氣性質的有關實驗,回答下列問題:
A B C D
(1)用A實驗驗證空氣中氧氣的含量,能得到的正確結論是 ;
(2)B實驗中集氣瓶預先裝滿水,目的是 ;
(3)D實驗中水的作用是 ;
(4)C實驗中潮濕的濾紙和水的作用是 ,將水換成氫氧化鈉溶液效果更好,試推測可能的原因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7屆吉林省長春市九臺區(qū)九年級上學期期中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硫元素與碳元素的本質區(qū)別是
A.中子數不同 B.電子數不同 C.質子數不同 D.最外層電子數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7屆吉林省長春市九臺區(qū)九年級上學期期中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空氣中含量較多,可用作焊接金屬保護氣的是
A.氮氣 B.氧氣 C.二氧化碳 D.稀有氣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7屆湖北省武漢市九年級上學期9月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下列對空氣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空氣中含量最多的是氧氣,氧氣可支持燃燒
B.空氣中PM2.5含量高說明空氣質量好
C.二氧化碳約占空氣體積的0.03%,過多能產生溫室效應,是一種空氣污染物
D.臭氧分布在距地表15-25km的高空中,是一種空氣污染物,在空氣質量日報中被計入空氣污染指數項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7屆海南省九年級上學期期中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探究題
某初級中學學生為了探究化學實驗室的一種黑色粉末和一瓶標簽破損的無色溶液可能是什么物質,大膽猜想并設計實驗進行驗證.
【發(fā)現問題】當把黑色粉末與無色溶液混合時即產生氣泡.
【查閱資料】初中化學實驗室常見的黑色粉末:氧化銅、二氧化錳、四氧化三鐵、鐵粉、炭粉.
(1)【提出假設】黑色粉末是 ,無色溶液是 .
(2)【設計實驗】向盛有少許黑色粉末的試管中加入適量的無色溶液,用排水 法收集一試管氣體;用 (寫出具體操作)檢驗該氣體.
(3)【實驗結論】此氣體是 ,原假設成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7屆海南省九年級上學期期中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化學實驗時要注意觀察實驗現象,下列實驗現象描述不正確的是
A.紅磷在空氣中燃燒產生大量的白煙
B.鎂條在空氣中燃燒時發(fā)出耀眼白光
C.銅綠受熱分解產生氧化銅
D.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發(fā)出白光,生成黑色固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7屆重慶市九年級上學期半期考試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關于“CO2”的幾種敘述中正確的是( )
①表示二氧化碳這種物質
②二氧化碳是由碳和氧氣兩種單質組成的
③二氧化碳是由一個碳原子和兩個氧原子組成的
④二氧化碳分子是由碳原子和氧分子構成的
⑤二氧化碳是由一個碳元素和兩個氧元素組成的
⑥二氧化碳分子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構成的
⑦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
⑧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構成的,每個二氧化碳分子是由兩個氧原子和一個碳原子構成的。
A.①③⑦⑧ B.①③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①⑦⑧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