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要準確量取95mL液體,選用的量筒規(guī)格最好是(

A.10mL B.50mL C.100mL D.200mL

【答案】C

【解析】實驗中應根據(jù)所取溶液的體積,盡量選用能一次量取的最小規(guī)格的量筒.分次量取也能引起誤差.如量取95mL液體,應選用 100mL量筒.故選C.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物質的歸類正確的是

A.同一物質:火堿,純堿,苛性鈉 B.復合肥料:氯化銨、磷礦粉、硝酸鉀

C.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氣 D.混合物:氫氣、石灰石、空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硒被譽為“抗癌大王”.根據(jù)如圖提供的硒的有關信息,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硒的原子結構示意圖中x=4

B.硒的相對原子質量是78.96g

C.硒屬于金屬元素,硒原子在化學反應中易得電子

D.硒的原子核外電子數(shù)是34,硒元素位于第四周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在NH3·H2O中N元素的化合價是

A.-3價 B.-4價 C.+3價 D.+5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為A、B、C三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

(1)t2℃時,A、B、C三種物質的溶解度由大到小順序是 ;

(2)m點的含義是:

(3)20℃時,將30g A物質放入50g水中,充分攪拌,所得溶液質量為 g;

(4)t2℃時,將等質量的A、B、C飽和溶液分別降溫到0℃時,析出溶質最多的是 ,無溶質析出的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儀器,能夠用來加熱大量液體的是(

A.試管 B.量筒 C.燒杯 D.廣口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今年夏天某地發(fā)生火災,只有三名小孩生還。這三名小孩采取的逃生措施是:一邊用濕毛巾捂住嘴,一邊低姿勢前行。他們在逃生時主要利用了

A.熱空氣密度小上升,地面附近有毒氣體相對較少

B.濕毛巾能吸收二氧化碳

C.低姿勢是因為地面附近氣壓低

D.濕毛巾可以供給水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1)鎂將成為2 1世紀重要的輕型環(huán)保材料,我國含有非常豐富的鎂資源.老師每次做有關鎂的實驗時都會強調:鎂是一種銀白色有金屬光澤的金屬.但拿出的鎂條總是有一層灰黑色的“外衣“,這層灰黑色的外衣是什么物質呢?

猜想:小明認為可能是MgO;

小趙認為可能是Mg2(OH)2C03;

小花認為可能是Mg(OH)2

小趙認為小明的猜想是錯誤的,其理由是

實驗探究:小趙按圖3所示裝置進行實驗,發(fā)現(xiàn)試管口有液滴出現(xiàn),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同時試管內生成白色固體.

實驗分析:實驗后,小趙認為小花的猜測也是錯誤的,其理由是

查閱資料得出結論:Mg(OH)2和Mg2(OH)2CO3都可以加熱分解,產物均為氧化物,據(jù)此請你寫出Mg2(OH)2C03加熱分解的化學方程式

(2)已知某金屬粉末中除含有Al外還含有一定量的Fe和Cu,為證明Al、Fe和Cu的存在并測定其中Al的質量分數(shù),某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展開了如下的實驗探究.

資料在線:Al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生成溶于水的偏鋁酸鈉和氫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Al+2H2O+2NaOH=2NaAlO2+3H2↑),F(xiàn)e和Cu不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

①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討論了證明金屬粉末中存在Al、Fe和Cu的實驗設計,下列他們的說法正確的是

A.先加氫氧化鈉溶液后加稀鹽酸

B.加入的溶液都要過量

C.反應過程中溶液始終是無色

D.充分反應到最后,無固體殘留

加NaOH溶液的次數(shù)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剩余固體的質量/g

17.3

n

11.9

②為探究該金屬粉末中Al的質量分數(shù),取20g該金屬粉末,把100g氫氧化鈉溶液平均分成5份依次加入,充分反應后,過濾出固體,將其洗滌、干燥、稱量.實驗過程中得到的部分數(shù)據(jù)與圖象如圖4:

Ⅰ.分析以上數(shù)據(jù)可知,上表中n的值為

Ⅱ.該金屬粉末中Al的質量分數(shù)為 %

Ⅲ.列式計算:第一次參加反應氫氧化鈉的質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有關飽和溶液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降溫時,飽和溶液可能不析出晶體

B飽和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shù)一定比不飽和溶液的大

C飽和溶液中析出晶體后,溶質質量分數(shù)一定減小

D不飽和溶液轉化為飽和溶液,其溶質質量分數(shù)一定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