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于氣溫下降使天然氣需求量陡然增加,某城市有報道稱天然氣日缺20多萬立方米,部分商戶被停、限氣.
(1)在家中廚房安裝天然氣泄漏報警器,正確位置應選擇圖中的
A
A
(填字母);如果漏氣,下列應急措施不可行的有
C
C
(填序號).
A.關閉氣源閥門   B.打開門窗  C.立即打開抽油煙機
(2)天然氣在第一次通過管道輸送到用戶時,必須事先在管道內(nèi)充滿氮氣,這樣做的目的
排盡管道內(nèi)的空氣,防止甲烷與空氣混合點火時發(fā)生爆炸
排盡管道內(nèi)的空氣,防止甲烷與空氣混合點火時發(fā)生爆炸
;天然氣燃燒時,發(fā)生的反應方程式為
CH4+2O2
 點燃 
.
 
CO2+2H2O
CH4+2O2
 點燃 
.
 
CO2+2H2O
.在使用天然氣時常在其中加入少量有特殊氣味的乙硫醇.加入乙硫醇的作用是
天然氣本身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泄漏時難于察覺.提醒人們及早發(fā)現(xiàn)天然氣泄漏,防止爆炸事故的發(fā)生
天然氣本身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泄漏時難于察覺.提醒人們及早發(fā)現(xiàn)天然氣泄漏,防止爆炸事故的發(fā)生

(3)“可燃冰”又稱天然氣水合物(CH4?xH2O),它是在海底的高壓、低溫條件下形成的,1體積“可燃冰”可儲藏100~200體積的甲烷.下列關于“可燃冰”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B
B

A.“可燃冰”不是冰             B.“可燃冰”的實質是水變成的固態(tài)油
C.“可燃冰”的可燃成分是甲烷   D.“可燃冰”有可能成為人類未來的重要能源
(4)結合低碳生活的主題,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BC
BC

A.提倡植樹造林,嚴禁亂砍濫伐樹木
B.提倡乘坐公共交通方式出行,嚴禁駕馭私家車出行
C.提倡使用電子郵件、MSN等即時通訊工具,禁用打印機和傳真機
D.提倡使用節(jié)能技術和節(jié)能用具,逐步禁止進口和銷售普通照明白熾燈
(5)生活中少買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可以節(jié)約2.5kg標準煤(已知標準煤的平均含碳量為72%),則相應減排二氧化碳
6.6
6.6
kg.
分析:(1)根據(jù)天然氣的密度比空氣小以及甲烷與氧氣混合達到一定程度時遇明火會發(fā)生爆炸進行解答;
(2)甲烷為可燃性氣體,與空氣混合點燃可能發(fā)生爆炸;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因為甲烷是無色無味的氣體,泄漏后不易被察覺;
(3)根據(jù)“可燃冰”又稱天然氣水合物(CH4?xH2O),可燃成分是甲烷進行解答;
(4)根據(jù)低碳生活的做法進行解答;
(5)根據(jù)質量守恒定律以及碳的質量進行解答.
解答:解:(1)天然氣的密度比空氣小,報警器應該安裝在廚房的上方.故填:A.
如果天然氣泄露,應該關閉氣源閥門,打開門窗;不能立即打開抽油煙機.故填:C.
(2)甲烷為可燃性氣體,與空氣混合點燃可能發(fā)生爆炸,所以天然氣在第一次通過管道輸送到用戶時,必須在管道內(nèi)注滿氮氣,注滿氮氣的目的是排盡管道內(nèi)的空氣,防止天然氣與空氣混合,點燃時爆炸;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完全燃燒的化學方程式CH4+2O2
 點燃 
.
 
CO2+2H2O;因為甲烷是無色無味的氣體,泄漏后不易被察覺,所以加入少量有特殊氣味的乙硫醇,加入乙硫醇的目的是提醒人們及早發(fā)現(xiàn)天然氣泄漏,防止爆炸事故發(fā)生;故填:排盡管道內(nèi)的空氣,防止甲烷與空氣混合點火時發(fā)生爆炸;CH4+2O2
 點燃 
.
 
CO2+2H2O;天然氣本身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泄漏時難于察覺.提醒人們及早發(fā)現(xiàn)天然氣泄漏,防止爆炸事故的發(fā)生;
(3)水的組成元素為氫氧元素,而油中一般會含有碳元素,所以水不能變成油.故填:B;
(4)A.提倡植樹造林,嚴禁亂砍濫伐樹木,有利于二氧化碳的吸收,符合低碳生活,故A正確;
B.提倡乘坐公共交通方式出行,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但嚴禁駕馭私家車出行不現(xiàn)實,故B錯誤;
C.提倡使用電子郵件、MSN等即時通訊工具,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而禁用打印機和傳真機也不現(xiàn)實,故C錯誤;
D.提倡使用節(jié)能技術和節(jié)能用具,逐步禁止進口和銷售普通照明白熾燈,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低碳生活,故D正確;
(5)設相應減排二氧化碳的質量為x.則有2.5kg×72%=x×
12
44
,解得:x=6.6kg.故填:6.6.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化石燃料方面的燃燒及其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等方面的內(nèi)容,比較簡單,屬于基礎知識的考查.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最近,由于氣溫下降使天然氣需求量陡然增加,有報道稱常州天然氣日缺20多萬立方米,部分商戶被停、限氣.
(1)與煤作燃料相比,天然氣的優(yōu)點是
 
(任填一點);
(2)天然氣主要成分燃燒的化學方程式是:
 

(3)天然氣在第一次通過管道輸送到用戶時,必須事先在管道內(nèi)充滿氮氣,這樣做的目的是:
 
;
(4)“可燃冰”又稱天然氣水合物(CH4?xH2O),它是在海底的高壓、低溫條件下形成的,1體積“可燃冰”可儲藏100~200體積的甲烷.下列關于“可燃冰”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A、“可燃冰”不是冰;B、“可燃冰”的可燃成分是甲烷
C、“可燃冰”的實質是水變成的固態(tài)油;D、“可燃冰”有可能成為人類未來的重要能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2-2013學年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qū)初三第一學期期末學情調研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最近,由于氣溫下降使天然氣需求量陡然增加,某城市有報道稱天然氣日缺20多萬立方米,部分商戶被停、限氣。

(1)在家中廚房安裝天然氣泄漏報警器,正確位置應選擇右圖中的               (填字母);如果漏氣,下列應急措施不可行的有               (填序號)。

A.關閉氣源閥門   B.打開門窗  C.立即打開抽油煙機

(2)天然氣在第一次通過管道輸送到用戶時,必須事先在管道內(nèi)充滿氮氣,這樣做的目的               ;天然氣燃燒時,發(fā)生的反應方程式為               。在使用天然氣時常在其中加入少量有特殊氣味的乙硫醇。加入乙硫醇的作用是               。

(3)“可燃冰”又稱天然氣水合物(CH4·xH2O),它是在海底的高壓、低溫條件下形成的,1體積“可燃冰”可儲藏100~200體積的甲烷。下列關于“可燃冰”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

A.“可燃冰”不是冰            B.“可燃冰”的實質是水變成的固態(tài)油

C.“可燃冰”的可燃成分是甲烷   D.“可燃冰”有可能成為人類未來的重要能源

(4)結合低碳生活的主題,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提倡植樹造林,嚴禁亂砍濫伐樹木

B.提倡乘坐公共交通方式出行,嚴禁駕馭私家車出行

C.提倡使用電子郵件、MSN等即時通訊工具,禁用打印機和傳真機

D.提倡使用節(jié)能技術和節(jié)能用具,逐步禁止進口和銷售普通照明白熾燈

(5)生活中少買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可以節(jié)約2.5 kg標準煤(已知標準煤的平均含碳量為72%),則相應減排二氧化碳               k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常州模擬 題型:問答題

最近,由于氣溫下降使天然氣需求量陡然增加,有報道稱常州天然氣日缺20多萬立方米,部分商戶被停、限氣.
(1)與煤作燃料相比,天然氣的優(yōu)點是______(任填一點);
(2)天然氣主要成分燃燒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
(3)天然氣在第一次通過管道輸送到用戶時,必須事先在管道內(nèi)充滿氮氣,這樣做的目的是:______;
(4)“可燃冰”又稱天然氣水合物(CH4?xH2O),它是在海底的高壓、低溫條件下形成的,1體積“可燃冰”可儲藏100~200體積的甲烷.下列關于“可燃冰”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______.
A、“可燃冰”不是冰;B、“可燃冰”的可燃成分是甲烷
C、“可燃冰”的實質是水變成的固態(tài)油;D、“可燃冰”有可能成為人類未來的重要能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最近,由于氣溫下降使天然氣需求量陡然增加,有報道稱常州天然氣日缺20多萬立方米,部分商戶被停、限氣。

    (1)與煤作燃料相比,天然氣的優(yōu)點是             (任填一點);

(2)天然氣主要成分燃燒的化學方程式是:                                           

(3)天然氣在第一次通過管道輸送到用戶時,必須事先在管道內(nèi)充滿氮氣,這樣做的目的是:

                                                                               ;

(4)“可燃冰”又稱天然氣水合物(CH4·xH2O),它是在海底的高壓、低溫條件下形成的,1體積“可燃冰”可儲藏100~200體積的甲烷。下列關于“可燃冰”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A.“可燃冰”不是冰                     B.“可燃冰”的可燃成分是甲烷

    C.“可燃冰”的實質是水變成的固態(tài)油     D.“可燃冰”有可能成為人類未來的重要能源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