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下列有關(guān)電解水實驗的說法正確的是
A.正極和負極產(chǎn)生的氣體質(zhì)量比為1∶2
B.負極產(chǎn)生的氣體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C.電解水時加入少量的硫酸或氫氧化鈉是為了増強水的導電性
D.該變化中的最小粒子為氫分子和氧分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純凈物都是由同種分子構(gòu)成
B. 氫原子、質(zhì)子和中子的相對質(zhì)量為1
C. 原子的化學性質(zhì)就是由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shù)決定
D. 分子和原子的區(qū)別是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以再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水是生命之源,人類的日常生活與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都離不開水.
(1)如圖甲所示.通電一段時間后,試管1中所收集的氣體為_______________,該實驗說明水是由__________組成的.
(2)小剛自制了一個簡易凈水器(如圖乙)凈化雨水,其中活性炭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經(jīng)過此凈水器得到的水仍然不是純水,若想得到純水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有A、B、C、D四種物質(zhì),分別是二氧化碳、氮氣、木炭、硫、氧氣、紅磷、鐵絲中的一種,A是無色無味的氣體;B在A中燃燒的更旺,生成無色無味的氣體C,C可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D是無色無味的氣體,將紅熱的B放入D中,B立即熄滅,且C和D是不同的物質(zhì)。
(1)寫出A、B、C、D的名稱:A______,B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寫出B在A中燃燒生成C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微粒符號中,對“2”含義的理解不正確的是( )
A. 2Cu中的“2”表示2個銅元素
B. H2O中的“2”表示一個水分子中含有兩個氫原子
C. Fe2+中的“2”表示一個鐵離子帶有二個單位的正電荷
D. 中的“-2”表示硫元素的化合價為-2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1)溴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與溴原子結(jié)構(gòu)示意圖如圖1、2所示,則n=______。寫出與溴元素化學性質(zhì)相似的一種元素的元素符號_____,溴化鈉的化學式為_______。
用“”表示氮原子,“”表示氧原子
已知:同溫同壓下,氣體的體積比等于其分子個數(shù)比。若空氣中其它成分忽略不計,圖3可表示空氣微觀模型的是_________(填字母)。
(2)水是人類重要的資源。
①目前可供人類使用的淡水資源緊缺。因此,我們要節(jié)約用水,提高用水效率。請你寫出一條節(jié)約用水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水曾被誤認為是一種“元素”。下列實驗能證明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是_______。
a.水的電解 b.水的蒸發(fā) c.氫氣在氧氣中燃燒
③硬水給生活和生產(chǎn)帶來很多麻煩,生活中常用_______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除去硬水中過多的Ca2+和________(填離子符號)就可以得到軟水。
(3)2017年5月18日,中國在南海成功試采可燃冰,它將推動世界能源利用格局的改變。可燃冰是在高壓低溫環(huán)境條件下,水分子籠中裝有甲烷分子而成的“冰塊”,可直接點燃。己知某種可燃冰的化學式為:CH4·8H2O。請回答:
①這種可燃冰中碳、氫、氧元素質(zhì)量比是C:H:O=______________;
②這種可燃冰的質(zhì)量為________g時,與44g二氧化碳所含碳元素質(zhì)量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20℃時氯化鉀的溶解度是34g,則20℃時氯化鉀溶液中溶質(zhì)、溶液的質(zhì)量比為34:100
B. 20℃時氯化鉀的溶解度是34g,則20℃時氯化鉀溶液中溶質(zhì)、溶劑的質(zhì)量比為34:100
C. 27%的硝酸鉀溶液中溶質(zhì)、溶劑的質(zhì)量比為27:100
D. 27%的硝酸鉀溶液中溶質(zhì)、溶液的質(zhì)量比為27:100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