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關于生活中的化學,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室內起火時立即打開所有門窗
B.用水滅火時降低了可燃物的著火點
C.喝汽水打嗝時因為壓強增大氣體溶解度減小
D.硝酸銨溶于水制成的冰袋可用于給高燒病人降溫

分析 根據(jù)滅火原理:①清除或隔離可燃物,②隔絕氧氣或空氣,③使溫度降到可燃物的著火點以下;氣體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硝酸銨溶于水吸熱;據(jù)此結合題意進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A、室內起火,不能立即打開門窗,否則空氣流通,火勢更旺,故選項說法錯誤.
B、用水可以滅火,是利用了使溫度降到可燃物的著火點以下,故選項說法錯誤.
C、喝汽水打嗝時因為溫度升高氣體溶解度減小,故選項說法錯誤.
D、硝酸銨溶于水吸熱,制成的冰袋可用于給高燒病人降溫,故選項說法正確.
故選:D.

點評 本題難度不大,掌握滅火的原理和方法、氣體溶解度的影響因素等是正確解答本題的關鍵.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3.如圖所示,某校興趣小組同學為探究鐵的化學性質,進行了以下三個實驗,請回答有關問題:

(1)實驗一中水的作用是用作反應物.
(2)實驗二中燒瓶內有鐵絲和潮濕的空氣,關閉K一段時間后,觀察到導管內液面上升;打開K,滴加稀鹽酸,觀察到導管內液面下降,導管口產生氣泡(填現(xiàn)象).
(3)實驗三所發(fā)生反應的現(xiàn)象是鐵片表面附著了一層紅色固體.
(4)鐵是生活中廣泛使用的金屬,請寫出工業(yè)煉鐵的化學方程式:Fe2O3+3CO$\frac{\underline{\;高溫\;}}{\;}$2Fe+3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4.以下被列入我國空氣質量日報污染物的是( 。
①一氧化碳②一氧化氮③二氧化碳④二氧化硫
⑤二氧化氮⑥五氧化二磷⑦可吸入顆粒物⑧臭氧⑨甲烷.
A.①②⑥⑨⑦B.①④⑤⑦⑧C.②③④⑤⑧D.①②④⑦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常見物質中屬于純凈物的是(  )
A.純堿B.天然氣C.礦泉水D.食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8.水是寶貴的自然資源.右圖是電解水實驗的示意圖:
①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2H2O$\frac{\underline{\;通電\;}}{\;}$2H2↑+O2↑;該反應屬于分解反應(填基本反應類型).
②正負極管中氣體的質量比是8:1.
③已知同條件下氫氣的溶解度小于氧氣,則A、B兩試管中實際所得氣體的體積比大于理論值(填“小于”、“等于”或“大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8.取碳酸鈉和氯化鈉的固體混合物13.9g,與質量為73g的稀鹽酸恰好完全反應,生成二氧化碳4.4g.試計算:
(1)固體混合物中碳酸鈉的質量;
(2)稀鹽酸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5.自然界里豐富多彩的物質都是由極其微小的粒子構成的,化學就像一架“顯微鏡”,帶領我們一步步地深入認識和研究物質,使我們學會了“用微觀眼光看世界”.
(1)若“”表示一個甲烷分子,則“”表示C(填寫化學符號).
(2)水通入直流電后可分解,如圖是水分解過程中微粒變化的部分示意圖,請按它們在化學變化過程中出現(xiàn)的順序排列CAB(用圖中的字母表示),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2H2O$\frac{\underline{\;通電\;}}{\;}$2H2↑+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傳統(tǒng)干電池在日常生活中有多方面的應用,如圖顯示的是干電池的內部構造,請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干電池正極材料主要成分的化學式:C;
(2)上述材料中屬于金屬材料的是Zn或Cu或(鋅銅)(寫一種);
(3)MnO2在實驗室利用過氧化氫溶液制取O2中起的是催化作用.
(4)干電池是把化學能轉化為電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3.燒烤雖然有些不健康,但是因為其烤的食物種類繁多,味道鮮美而大受歡迎,試回答下列問題:
(1)烤辣椒(內瘦肉餡,外辣椒)富含的營養(yǎng)素是蛋白質和維生素,它們共有的元素是C、H、O(填元素符號);烤雞翅富含的營養(yǎng)素在人體內水解后產生氨基酸,一部分在酶的作用下氧化,生成尿素和二氧化碳和水,同時放出熱量.
(2)種辣椒時若出現(xiàn)葉色發(fā)黃的現(xiàn)象,可以施加一種含氮量最高的銨態(tài)氮肥解決,施加的肥料是NH4NO3(填化學式).
(3)哈爾濱人在吃燒烤時,愿意喝啤酒,喝啤酒后打嗝的原因是人體內溫度高二氧化碳氣體溶解度變小,二氧化碳氣體逸出,人打嗝.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