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往滴有石蕊的稀鹽酸溶液中逐漸滴入氫氧化鈉溶液并振蕩,直至氫氧化鈉過量,可觀察到溶液顏色的變化是( 。
A.紅-藍-紫B.紅-紫-藍C.藍-紫-紅D.藍-紅-紫

分析 根據(jù)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變紅色,遇堿性溶液變藍,氫氧化鈉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進行分析判斷.

解答 解: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變紅色,遇堿性溶液變藍,滴有石蕊的稀鹽酸溶液顯紅色,逐漸滴入氫氧化鈉溶液并振蕩,氫氧化鈉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至恰好完全反應,溶液顯中性,溶液呈紫色;至氫氧化鈉過量,溶液顯堿性,溶液呈藍色,則可觀察到溶液顏色的變化是紅-紫-藍.
故選:B.

點評 本題難度不大,掌握中和反應的原理、紫色石蕊溶液遇酸堿溶液的變色情況是正確解答本題的關鍵.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江蘇省南通市海門2017屆九年級中考一;瘜W試卷 題型:簡答題

過氧化鈣(CaO2)是一種對環(huán)境友好的多功能物質,可用于水產(chǎn)養(yǎng)殖、水果保鮮等.溫度過高過氧化物會分解生成氧化物和氧氣.

【制備】以下是一種制備過氧化鈣的實驗方法:

(1)煮沸的目的是

(2)濾液中加入氨氣、雙氧水后發(fā)生反應:CaC12+H2O2+2NH3═CaO2+2

【測定】過氧化鈣中通常含有部分CaO雜質.請分析在過氧化鈣樣品中,鈣元素的質量分數(shù)隨雜質含量的增加而 (填“增大”、“減小”或“不變”)

(3)為測定某過氧化鈣樣品的純度,稱取1.50 g樣品,充分加熱使之完全分解,生成CaO和O2 ,得到O2的質量0.32g.計算該樣品中過氧化鈣的質量分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推斷題

2.酸和堿的中和反應是中學化學中重要的學習內容,在日常生活和工農業(yè)生產(chǎn)中有廣泛的應用.如圖1表示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發(fā)生反應過程中溶液的pH的變化曲線.請從曲線圖中獲取信息,回答下列問題:

(1)實驗操作是按照以上乙(填甲或乙)圖所示進行,實驗前燒杯中溶液的pH值>7(填>、<或=).
(2)圖2中C點表示鹽酸和氫氧化鈉剛好完全中和,此時溶液pH為7,圖中B點所示溶液中,含有的離子有Na+、Cl-、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9.化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蘊藏著豐富的化學知識.
(1)用洗潔精清洗油污,是利用了洗潔精的乳化 作用.
(2)房屋裝修后,可在室內放一些活性炭來吸收裝修材料釋放出的甲醛、苯等有毒氣體,這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 性.
(3)某同學洗衣服,手抓洗衣粉放到水中時有發(fā)熱的感覺,說明洗衣粉溶于水放出 熱量(選填“放出”或“吸收”).
(4)小紅同學從某一欠收農田里取回一份土壤樣品,如果檢測結果呈酸性,從經(jīng)濟和可行方面考慮,那么要改良此土壤的酸性,應向農田里施加Ca(OH)2 (填化學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6.如圖所示的2個實驗A中試管1內得到的氣體為氫氣;B中凈化水的方法是過濾和吸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6.某同學欲配制100g15%的氫氧化鈉溶液,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用500ml的量筒量取所需的體積
B.在用量筒量取水的體積時,該同學俯視讀數(shù),導致質量分數(shù)偏大
C.玻璃棒的作用是增大氯化鈉在水中的溶解度
D.配好的溶液在轉移時不慎灑落,導致質量分數(shù)偏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3.請用恰當?shù)幕瘜W用語填空.
(1)航標燈內充入的氣體--氖氣Ne;
(2)硝酸根離子NO3-;
(3)氧化鋁中鋁元素的化合價$\stackrel{+3}{Al}$2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20.(1)化學就在我們身邊,它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現(xiàn)在以下幾種常見的物質:
A.CO2     B.小蘇打(NaHCO3)  C.SO2     D.金剛石.
請選擇合適物質的序號填空:
①可用于治療胃酸過多的是B;
②會導致酸雨的C;
③綠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是A;
(2)用化學用語填空:
①2個氧原子2O;       ②3個氮氣分子3N2;
③酒精C2H5OH;             ④3個硫酸根離子3SO42-
(3)寫出符號“2SO3”中數(shù)字的含義:
①“2”表示2個三氧化硫分子;
②“3”表示一個三氧化硫分子含有三個氧原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下列實驗操作錯誤的是( 。
A.
測溶液的pH
B.
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C. 
點燃酒精燈
D.
加熱試管中液體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