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習題
 0  166125  166133  166139  166143  166149  166151  166155  166161  166163  166169  166175  166179  166181  166185  166191  166193  166199  166203  166205  166209  166211  166215  166217  166219  166220  166221  166223  166224  166225  166227  166229  166233  166235  166239  166241  166245  166251  166253  166259  166263  166265  166269  166275  166281  166283  166289  166293  166295  166301  166305  166311  166319  211419 

科目: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9.下列實驗方案能達到目的是
A除去CO中的CO2B 探究二氧化錳對反應速率的影響C 探究空氣中氧氣含量D探究溶解性的影響因素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8.下列物質中,不屬于溶液的是( 。
A.礦泉水B.硬水C.泥水D.生理鹽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7.請根據(jù)如圖所示的實驗過程和提供的數(shù)據(jù),回答以下問題.

(1)過程②中產(chǎn)生氣體的原因是(用化學方程式表示)Na2CO3+2HCl═2NaCl+H2O+CO2↑.
(2)計算過程①中消耗碳酸鈉固體的質量.(寫出計算過程,結果保留一位小數(shù)).
(3)計算溶液A的質量(寫出計算過程,結果保留一位小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6.資料表明:在不同溫度下,CO可將Fe2O3還原為Fe、Fe3O4中的一種或兩種.為探究溫度對該反應產(chǎn)物的影響,進行如下實驗.
【查閱資料】
Ⅰ.Fe3O4與鹽酸反應,得到FeCl2和FeCl3的混合溶液
Ⅱ.用溶質質量分數(shù)一定的FeCl2和FeCl3溶液進行如下實驗,為方案設計提供參考
FeCl2溶液FeCl3溶液
加入Fe粉無明顯變化溶液變成淺綠色
加KSCN溶液無明顯變化溶液變成紅色
【實驗過程】
甲、乙兩組同學分別用酒精燈和酒精噴燈作為熱源進行CO還原Fe2O3的實驗,檢驗得到的黑色固體的成分,完成如表實驗報告.
實驗操作實驗現(xiàn)象結論與解釋
①取少量的黑色固體于試管中,滴加適量的稀鹽酸
②向步驟①所得的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
甲組:
固體溶解,無氣泡冒出
加KSCN溶液后,溶液變成紅色
甲組用CO還原Fe2O3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CO+3Fe2O3$\frac{\underline{\;高溫\;}}{\;}$2Fe3O4+CO2
乙組:
固體溶解,有氣泡冒出
加KSCN溶液后,溶液顏色無明顯變化
黑色固體的成分是Fe
【實驗反思】
(1)結合此次探究活動,你認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bcd(填字母序號).
a.溫度會影響反應的產(chǎn)物            b.進行CO還原Fe2O3的實驗時,一定要進行尾氣處理
c.KSCN溶液可用于檢驗FeCl3溶液     d.得到的黑色固體的質量一定小于參加反應的Fe2O3的質量
(2)乙組的實驗結論有欠缺,請你分析原因若固體是Fe和Fe3O4的混合物,過量的Fe可與FeCl3反應生成FeCl2,加入KSCN溶液同樣能觀察到溶液無明顯變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5.某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用如圖所示裝置進行以下三個實驗.
(1)關閉K1、K2,通過分液漏斗向廣口瓶中注水,若裝置氣密性良好,則會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是水不能連續(xù)流入廣口瓶中.
(2)若廣口瓶中盛有MnO2,分液漏斗中盛有H2O2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關閉K1,打開K2和分液漏斗的活塞,注入混合溶液后,關閉分液漏斗的活塞.觀察到黑色的MnO2粉末消失,并產(chǎn)生大量無色氣體.已知該反應生成MnSO4、水和一種助燃性氣體單質,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H2O2+H2SO4+MnO2═MnSO4+O2↑+2H2O,檢驗生成氣體的方法是將帶火星的木條放在K2右側的導管口處,若木條復燃,則證明是氧氣.
(3)若廣口瓶中收集滿CO2氣體,分液漏斗中盛有NaOH溶液,右側導氣管伸入盛有水的燒杯中.打開分液漏斗的活塞,注入NaOH溶液后,關閉分液漏斗的活塞,一段時間后,打開K2,觀察到燒杯中的水倒吸,原因是CO2氣體被NaOH溶液吸收,瓶內氣壓減。
(4)若分液漏斗中盛有水,廣口瓶中盛有某種固體.關閉K1,打開分液漏斗的活塞將水注入廣口瓶中,一段時間后,打開K2,觀察到燒杯中導管內的水面上升,則固體可能是NH4NO3(或硝酸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4.某實驗小組對久置的生石灰進行分析,操作及部分實驗現(xiàn)象如圖所示.

(1)樣品加水放熱的原因是(用化學方程式表示)CaO+H2O═Ca(OH)2
(2)①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a(OH)2+CO2═CaCO3↓+H2O.
(3)③中的實驗現(xiàn)象是滴加無色酚酞溶液,溶液由無色變成紅色;再滴加過量稀鹽酸,溶液由紅色變成無色,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a(OH)2+2HCl═CaCl2 +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3.根據(jù)如圖回答問題.

(1)儀器a的名稱是試管.
(2)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2KMnO4$\frac{\underline{\;\;△\;\;}}{\;}$K2MnO4+MnO2+O2↑,所選用的發(fā)生裝置是A(填字母序號,下同),收集裝置是C或E.
(3)實驗室用裝置B、C制取二氧化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CO2↑+H2O.將生成的氣體通入紫色石蕊溶液,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紫色石蕊試液變?yōu)榧t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2.初中化學常見的6種物質A~G,由H、C、O、Na、S、Ca、Fe中的一種或幾種元素組成.
(1)A為固體單質,B為氣體單質,A在B中燃燒生成黑色固體,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3Fe+2O2$\frac{\underline{\;點燃\;}}{\;}$Fe3O4
(2)固體C易潮解,常用作氣體干燥劑,但不能干燥CO2.CO2不能用固體C干燥的原因是(用化學方程式表示)2NaOH+CO2=Na2CO3+H2O.
(3)將固體A久置于空氣中,向其中滴加過量的E的溶液,得到黃色溶液,同時有氣泡冒出.所得溶液中的溶質有H2SO4、FeSO4、Fe2(SO43
(4)F和G均含三種元素,F(xiàn)的溶液可以跟G的溶液反應產(chǎn)生白色渾濁,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Na2CO3+Ca(OH)2=CaCO3↓+2NaOH.
(5)E的溶液與F的溶液反應有氣泡產(chǎn)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H2SO4+Na2CO3=Na2SO4+H2O+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1.閱讀下面科普短文.
在刑偵破案時,兇案現(xiàn)場若有血跡,不管經(jīng)過何種方式的清除,只要噴灑魯米諾試劑并在黑暗環(huán)境下觀察,原沾有血跡的地方就會發(fā)出藍紫色的熒光.
魯米諾試劑是魯米諾與過氧化氫、氫氧化鈉溶液的混合物,主要用于現(xiàn)代刑偵的血液檢測.
魯米諾(luminol)的化學名稱為3-氨基鄰苯二甲酰肼,化學式為C8H7N3O2.它是一種人工合成的有機物,常溫下是黃色粉末,其水溶液顯強酸性,對眼睛、皮膚、呼吸道有一定刺激作用.
魯米諾在1853年被合成出來.1928年,化學家首次發(fā)現(xiàn)這種化合物有一個奇妙的特性,當它被氧化時能發(fā)出藍光.幾年以后,就有人想到利用這種特性去檢測血跡.血液中含有血紅蛋白,血紅蛋白含有亞鐵,而亞鐵能催化過氧化氫的分解,讓過氧化氫變成水和氧氣,氧氣再氧化魯米諾讓它發(fā)光.
這種檢測方法極為靈敏,能檢測只有百萬分之一含量的血,即使滴一小滴血到一大缸水中也能被檢測出來,由此可知犯罪分子是多么難以把現(xiàn)場血跡清洗干凈了.
依據(jù)文章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1)魯米諾含有四種元素.
(2)魯米諾的物理性質黃色粉末,可溶于水.
(3)魯米諾發(fā)光過程中主要發(fā)生化學變化(填“物理變化”或“化學變化”).
(4)血紅蛋白使過氧化氫產(chǎn)生氧氣的原因是(用化學方程式表示)2H2O2$\frac{\underline{\;血紅蛋白\;}}{\;}$2H2O+O2↑.
(5)在魯米諾試劑中,魯米諾分子結構會發(fā)生改變,原因是魯米諾在溶液中呈酸性,而魯米諾試劑中含有氫氧化鈉,二者發(fā)生反應,使魯米諾分子結構發(fā)生改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0.人類的生產(chǎn)生活離不開金屬.
(1)鐵能拉成細鐵絲,這是利用金屬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2)鐵生銹的條件是鐵與氧氣和水接觸.工業(yè)生產(chǎn)中常用稀鹽酸來除鐵銹,其原因是(用化學方程式表示)Fe2O3+6HCl═2FeCl3+3H2O.
(3)金屬鋁能和熱水反應,但日常生活中可用鋁壺燒水,這是因為鋁表面有一層致密的氧化鋁薄膜,阻止鋁與水的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