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除去下列物質中的少量雜質(括號內為雜質)所用除去雜質的方法正確的是( )
選項 | 待提純的物質 | 除去雜質的方法 |
A | KCl(MnO2) | 加水溶解、過濾、蒸發(fā)、結晶 |
B | FeSO4溶液(CuSO4) | 加入適量的鋅粉,過濾 |
C | NaCl溶液(FeCl3) | 加入過量NaOH溶液,過濾 |
D | CuO(炭粉) | 加入適量的稀鹽酸,攪拌,過濾,蒸發(fā) |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化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蘊藏豐富的化學知識:
(1)在電路板中,經常用銅作導線,這是利用了銅的_________性。
(2)為預防佝僂病和發(fā)育不良,提倡幼兒及青少年適當食用富含__________元素的食物。
(3)西瓜有甜味,主要是因為含有六大營養(yǎng)元素中的__________。
(4)長期飲用硬水對人體健康不利,生活中降低水的硬度可利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
(5)日常用品尼龍手套、鋁鍋、不銹鋼刀、純棉桌布中,主要用有機合成材料制成的是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化學與生活密切相關,請從下列物質中選擇相應序號填空。
①熟石灰 ②氫氧化鈉 ③氯化鈉 ④石墨 ⑤氧氣 ⑥氮氣
(1)用于配制生理鹽水的是_________;
(2)可用于制取肥皂的是__________;
(3)食品包裝中可用于防腐的是________;
(4)用于急救病人的是___________;
(5)常用來作電極的是________ ;
(6)農業(yè)上用來改良酸性土壤的是_______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請用質量守恒定律有關的知識來回答下列問題。
(1)銅粉在空氣中加熱后,生成物的質量要比原來銅粉質量_____;
(2)將10gA和適量B混合加熱至恰好完全反應型成8gC和4gD,則B的質量為_____g;
(3)將蔗糖隔絕空氣加熱只得到黑色的炭和水,依據_____,可推斷蔗糖中含有碳、氫、氧元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花青素具有緩解眼睛疲勞、保護視力的作用,其化學式為C15H11O6。下列有關花青素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花青素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組成
B.一個花青素分子是由32個原子構成的
C.碳、氫、氧三種元素的質量比為15:11:6
D.花青素中碳元素的質量分數最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化學就在我們身邊,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Ⅰ請從①一氧化碳 ②干冰 ③金剛石 ④二氧化硫 ⑤氖氣 中選擇符合題意的物質序號填空。
(1)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_____________
(2)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質是___________
(3)能使人中毒的無色無味的物質是___________
(4)能做霓虹燈的物質是___________
(5)具有刺激性氣味的是___________
Ⅱ(1)水是地球上最普通、最常見的物質之一。
①渾濁的天然水經沉淀、過濾、吸附等凈化處理后,得到澄清的水是_________選填“純凈物”或“混合物”)。生活中通過______________的方法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②海水中溶解了大量的氯化鈉,構成氯化鈉的粒子是_____________ (填粒子符號)。
(2)2019年6月19日是“全國低碳日”,主題是“綠色發(fā)展,節(jié)能先行”。下列做法符合“節(jié)能低碳”理念的是________。
A 提倡雙面使用紙張 B 推廣使用一次性竹筷
C 提倡使用太陽能熱水器 D 推廣使用公交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有關CO2和CO的知識歸納,錯誤的是( )
A.構成:1個二氧化碳分子比1個一氧化碳分子多1個氧原子
B.性質:都是無色無味的氣體;都能溶于水,都能燃燒
C.用途:CO2用于滅火、溫室氣體肥料等;CO可作燃料、冶煉金屬等
D.危害:CO2會造成“溫室效應”;CO極易與血液中的血紅蛋白結合引起中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實驗操作“先”、“后”順序中,不正確的是
A.點燃甲烷前,要先檢驗其純度,后點燃酒精燈
B.做氣體制備實驗時,先檢查裝置的氣密性,后裝藥品
C.做CO還原氧化銅實驗結束時,先停止通CO,后熄滅酒精燈
D.實驗室用氯酸鉀制氧氣并用排水法收集,當實驗結束時,先取出導管,后熄滅酒精燈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