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如圖是模擬膈肌運動的實驗裝置及實驗過程.請回答:
(1)圖1所示的實驗裝置中,序號_____模擬人體的膈,序號_____模擬人體的胸廓.
(2)圖2模擬的是人體在_____時膈肌所處的運動狀態(tài),此時由于膈肌的_____,膈頂_____,胸廓的_____徑增大.
(3)若用此實驗裝置探究人體吸氣和呼氣的原理,則此實驗裝置還存在不足,因為它無法模擬胸廓_____徑和_____徑的變化.
【答案】④ ② 吸氣 收縮 下降 上下 前后 左右
【解析】
該圖是模擬膈肌運動的實驗裝置及實驗過程。圖1表示呼氣、圖2表示吸氣;①表示氣管、②表示胸廓、③表示肺、④膈肌。
(1)圖1所示的實驗裝置中,序號①、②、③、④分別模擬人體的①表示氣管、②表示胸廓、③表示肺、④膈肌。
(2)平靜吸氣時,呼吸肌收縮,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徑均增大,胸廓容積增大,肺隨之?dāng)U張,造成肺內(nèi)氣壓小于外界氣壓,外界氣體進入肺,形成主動的吸氣運動;當(dāng)膈肌和肋間外肌舒張時,肋骨與胸骨因本身重力而回位,結(jié)果胸廓容積縮小,肺也隨之回縮,造成肺內(nèi)氣壓大于外界氣壓,肺內(nèi)氣體排出肺,形成被動的呼氣運動。圖2模擬的是人體在吸氣時膈肌所處的運動狀態(tài),此時由于膈肌的收縮,胸廓的上下經(jīng)增大。
(3)若用此實驗裝置探究人體吸氣和呼氣的原理,則此實驗裝置還存在不足,因為它無法模擬胸廓前后徑和左右徑的變化。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是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據(jù)圖回答問題:
(1)以上兩圖,屬于植物細胞的是___________圖。
(2)被稱為遺傳信息庫的是C___________,其中含有遺傳物質(zhì)。
(3)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不同的結(jié)構(gòu)有A___________、E ___________、F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一從未受到破壞的深積巖層的順序,圖中表明其中一層含有化石A,而另一層含有化石B.據(jù)圖示說明( )
A. 物種A比物種B簡單、低等 B. 物種A比物種B復(fù)雜、高等
C. 物種A出現(xiàn)在物種B之前 D. 物種A是由物種B進化而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稻飛虱是水稻生產(chǎn)上的重要害蟲.某地自1991年開始,使用殺蟲劑吡蟲啉防治稻飛虱,效果非常好.隨著吡蟲啉的大量使用,2002年監(jiān)測到該地區(qū)稻飛虱對吡蟲啉具有低水平抗性,2005年達到極高水平抗性.如圖①~④表示在一段時間內(nèi)抗藥性不同的稻飛虱的數(shù)量變化.
(注:表示抗藥性強的個體,表示抗藥性弱的個體)
(1)隨著吡蟲啉的使用,對稻飛虱群體中抗藥性個體數(shù)量變化的排序最合理的是 。
A、③→噴灑殺蟲劑①→一段時間后②→噴灑殺蟲劑④
B、②→噴灑殺蟲劑④→一段時間后③→噴灑殺蟲劑①
C、③→噴灑殺蟲劑④→一段時間后②→噴灑殺蟲劑①
D、②→噴灑殺蟲劑①→一段時間后③→噴灑殺蟲劑④
(2)短短十多年的時間,稻飛虱群體的抗藥性水平從低向高進化,主要原因是:
①稻飛虱具有很強的_____________能力,能產(chǎn)生大量后代。
②未使用吡蟲啉之前,這些后代中就有抗藥性強的個體,也有抗藥性弱的個體,這種現(xiàn)象在遺傳學(xué)上被稱為__________________。
③當(dāng)噴灑吡蟲啉時,抗藥性弱的稻飛虱逐漸被淘汰,抗藥性強的個體就容易生存下來,并且繁殖后代,抗藥性強的個體將基因傳遞給了后代,這種現(xiàn)象稱為_____。經(jīng)過許多代后,群體的抗藥性水平越來越高。
(3)由此可見,吡蟲啉在稻飛虱的進化中起了___________作用,最終使稻飛虱表現(xiàn)出對該環(huán)境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是米勒關(guān)于原始地球的模擬實驗裝置,根據(jù)下圖所示,填寫出該裝置的一些名稱,并回答下面的問題.
(1)米勒在圖中所示的A裝置中泵入了甲烷、氨、氫、水蒸氣等氣體.該裝置模擬了_____的條件和_____的成分.
(2)這個實驗通過進行火花放電模擬_____為其提供能量.
(3)米勒的實現(xiàn)說明: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