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生物 > 題目詳情

【題目】近期,媒體頻頻報道各地中小學、幼兒園突發(fā)諾如病毒感染事件。諾如病毒會導致感染性腹瀉,多發(fā)在秋冬季節(jié)。該病毒傳染性很強,所有人群均易感染。專家建議:注意個人飲食衛(wèi)生,能有效預防該傳染病。請回答。
(1)資料中劃線部分說明影響諾如病毒生活的因素屬于生態(tài)因素中的因素。
(2)諾如病毒是引起該傳染病的。專家的建議屬于預防傳染病措施中的
(3)使用抗生素治療該傳染病有效果嗎? , 理由是。

【答案】
(1)非生物
(2)病原體,切斷傳播途徑
(3)沒有,抗生素能殺死或抑制細菌,對病毒無效
【解析】(1)季節(jié)影響諾如病毒生活的因素屬于生態(tài)因素中的非生物因素。(2)傳染病是指由病原體引起的,能夠在人與人之間、人與動物之間傳播的疾病。而病原體是指引起傳染病的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生物。因此,諾如病毒是引起該傳染病的病原體。預防傳染病的措施有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專家建議注意個人飲食衛(wèi)生,從預防傳染病的措施看,這屬于切斷傳播途徑。(3)有的真菌能引起多種疾病,有的真菌卻可以產生殺死某些致病細菌的物質,這些物質被稱為抗生素,抗生素可以用來治療相應的細菌性疾病。如青霉素是一種著名的抗生素,它是由真菌中的青霉菌產生的,可以治療多種細菌性疾病。但抗生素只能殺死致病的細菌,不能殺死病毒。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一天三餐,兩餐的時間間隔為______小時?茖W論證,早餐約占一天熱能的_____﹪,午餐約占_____﹪,晚餐約占______﹪。不吃早餐或不定時吃早餐對人體健康是

______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請回答探究動物繞道取食的幾個問題:

資料背景:“嘗試與錯誤”是常見的學習行為。如蚯蚓要經過大約200次嘗試,遭受許多輕 微的電擊才能學會直接爬向潮濕的暗室。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強,學會某種行為中“嘗試與錯誤”的次數越少。當動物和它所發(fā)現的食物之間設有障礙物時,它可能會經過若干次“嘗試與錯誤”,學會繞道取食。

(1)提出問題:動物能否 。

(2)作出相應的假設:動物 。

(3)如果用雞做實驗,發(fā)現通過l8次的“嘗試與錯誤后,取到食物。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結論是:動物經過多次 ”后取到食物。

(4)如果增加實驗中的障礙,預計雞繞道取食所經過的“嘗試與錯誤”的次數會

(5)在同樣的實驗條件下,把雞換成狗做實驗,其經過的 “嘗試與錯誤,,的次數是否一樣? 。這說明了不同的動物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我國婚姻法禁止近親結婚的醫(yī)學依據是( )

A.近親結婚后代必患遺傳病

B.近親結婚后代患隱性遺傳病的機會增多

C.人類的疾病都是有隱性基因控制的

D.人類的疾病都是由顯性基因控制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小剛是個愛動腦筋、愛思考的學生,課余時間喜歡做一些小實驗。在他學習完“生物的無性生殖”以后,便把兩個大馬鈴薯切成許多小塊進行種植。結果發(fā)現種植的馬鈴薯塊有的長了芽,有的沒長。他將馬鈴薯塊取出比較,驚訝地發(fā)現了馬鈴薯塊沒有發(fā)芽的原因。
(1)根據你學的知識,你認為他發(fā)現馬鈴薯塊沒有發(fā)芽的原因是:
A.死了
B.沒有帶芽眼
C.塊太小
D.沒有根
(2)為了驗證該原因是否成立,小剛又重新進行了實驗。
①取兩個盛有潮濕的、肥沃土壤的花盆,編號為甲、乙。
②將挑選好的馬鈴薯塊莖切成大小相等的小塊若干,分成兩組,將種在甲花盆內,將種在乙花盆內。將兩花盆放在相同的適宜條件下培養(yǎng),一段時間后觀察。
③你認為他將馬鈴薯塊莖切成大小相等的小塊的原因是。
④預計花盆中的馬鈴薯塊莖會發(fā)育成幼苗,小剛設置甲、乙兩花盆的目的是
⑤得出的結論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關于“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實驗的敘述,錯誤的是( )
A.實驗前應將植物放在黑暗處一晝夜,消耗掉葉片內原有的有機物
B.用黑紙片把葉片的一部分從上下兩面遮蓋起來,設置對照實驗
C.把葉片放入裝有酒精的小杯中,直接加熱,使葉綠素溶解到酒精中
D.實驗證明了光是光合作用的條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產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飼養(yǎng)和觀察蚯蚓的實驗過程中:

(1)觀察蚯蚓的外部形態(tài),會發(fā)現它的身體由許多彼此相似的環(huán)狀結構構成,這些環(huán)狀結構是__________。其中,有一個寬度最大,顏色較淺而又光滑的環(huán)狀結構叫__________,它靠近蚯蚓身體的前端。因此,可以借此來判斷蚯蚓的前后端。

(2)用手指來回觸摸蚯蚓的腹面,感覺有些粗糙不平的小突起,它們是__________。這些小突起能與__________協(xié)調配合,使身體蠕動。

(3)取兩條蚯蚓,一條放在糙紙上,另一條放在有水的平滑玻璃板上,能正常爬行的是放在__________的一條,另一條不能正常爬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4)在實驗過程要用浸__________的棉簽輕擦蚯蚓體體表保持濕潤,因為蚯蚓的呼吸依靠____________________來完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碘是人體的必需微量元素之一,有“智力元素”之稱。健康成人體內的碘的總量約為30mg (20-50mg),其中70%-80%存在于甲狀腺。下列相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
A.海帶細胞中碘含量高于海水,可以說明細胞膜能夠控制物質進出
B.飲食飲水中長期缺碘,會造成甲狀腺補償性增生而出現腫大現象
C.利用碘液能夠使細胞核著色,是因為染色體遇到碘液被染成藍色
D.在玉米種子剖面上滴加碘液會變藍,說明種子中含有較多的淀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表為某校生物興趣小組研究“一個小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動物數量和植物數量關系”的實驗數據。實驗中使用了以下實驗用具:有蓋玻璃瓶、小魚、水草、沙子(含少量淤泥)、經紗布過濾的池水,并把這五個生態(tài)瓶均放在實驗室窗臺上,并使它們所處環(huán)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基本相同。

編號

小魚(條)

水草(棵)

實驗結果

生態(tài)瓶1號

4

12

小魚存活8天

生態(tài)瓶2號

4

8

小魚存活6天半

生態(tài)瓶3號

4

4

小魚存活3天半

生態(tài)瓶4號

4

2

小魚第二天上午死亡2條,第2天下午死亡2條

生態(tài)瓶5號

4

0

小魚于當天下午和晚上相繼死亡

請分析數據并回答下列問題:

(1)小生態(tài)瓶1~4號均可以看作是一個小生態(tài)系統(tǒng),在這些小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屬于消費者的生物是_________,屬于生產者的生物是________,池水、沙子中的________是分解者。

(2)比較生態(tài)瓶1號和2號的實驗結果,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植物數量比較多時,動物存活的時間相對________。由生態(tài)瓶5號實驗結果可得出的結論是:沒有________,動物就可能死亡。

(3)由生態(tài)瓶1~5號的實驗結果可以看出:通常情況下,在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動物數量與植物數量的關系應是:動物數量一般________(填寫“大于”或“小于”)植物數量。

(4)生態(tài)瓶l號的動物雖然存活時間最長,但最后還是死亡了,最有可能的原因是由于該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生物種類________,不能達到一種真正的平衡,________能力比較差的緣故。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