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如圖1是某同學觀察洋蔥表皮細胞時的實驗步驟圖,據(jù)圖回答:

(1)正確的實驗操作順序是1527463.
(2)圖4的正確操作,其目的是避免產(chǎn)生氣泡.
(3)圖5和圖6所滴的液體分別是清水和碘液.
(4)該你同學做成的玻片標本類型是裝片.
(5)在顯微鏡下觀察時,發(fā)現(xiàn)染色最深的細胞結構是細胞核.該同學在視野中觀察到的圖象如圖2所示,要把物像移到視野中央,則應向右上方移動裝片.若此時物像有些模糊,則應仔細調節(jié)顯微鏡的細準焦螺旋以便清晰地觀察細胞結構.

(6)如圖3有A、B、C、D、E、F六種鏡頭,在觀察時,要使看到的物像最多,選用的鏡頭組合是A、D.

(7)若發(fā)現(xiàn)在視野中有污點,移動裝片和轉動轉換器后,污點仍沒有除去,則污點肯定在目鏡上.
(8)在顯微鏡下觀察到“bd”字樣,實際在載玻片上的字樣應該類似C
A.bd   B.db   C.pq  D.qp.

分析 此題考查的是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操作步驟,為了便于記憶我們可以把這每個步驟簡潔地用一個字代表:擦→滴→撕→展→蓋→染.

解答 解:(1)制作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實驗步驟簡單的總結為:擦、滴、撕、展、蓋、染、吸.
“擦”,用干凈的紗布把載玻片和蓋玻片擦拭干凈;
“滴”,把載玻片放在實驗臺上,用滴管在載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撕”,把洋蔥鱗片葉向外折斷,用鑷子從洋蔥鱗片葉的內表面撕取一塊薄膜;
“展”,把撕取的薄膜放在載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針輕輕的把水滴中的薄膜展開;
“蓋:,用鑷子夾起蓋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緩緩放平;
“染”,在蓋玻片的一側滴加碘液.
“吸”,另一側用吸水紙吸引,重復2~3次,使染液浸潤到標本的全部.
從圖中可以看出實驗操作順序是:1527463.
(2)圖中4的操作是蓋玻片一邊先接觸水滴,然后慢慢放下,其操作目的是避免產(chǎn)生氣泡,影響觀察;
(3)圖5滴加的液體是清水,目的是為了維持洋蔥鱗片葉細胞的正常狀態(tài);步驟圖6所滴的液體為碘液,表示染色,目的是為了把細胞核內的染色體染成深色,便于觀察;
(4)根據(jù)制作玻片標本的材料不同,把玻片標本分為三種切片、涂片、裝片,切片是用固體材料切取薄片制成的,如椴樹莖橫切片;涂片是用液體材料或微小的生物如細菌制作而成的如血液涂片、細菌涂片;裝片時撕取、刮取或挑取的材料制作而成的如口腔上皮細胞裝片,因此該同學做成的玻片標本類型是裝片.
(5)細胞核中含有染色體,染色體是容易被堿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因此觀察經(jīng)過染色的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時,各部分結構中染色最深的是細胞核.顯微鏡所成的像是倒像,像位于視野哪個位置就向哪個方向移動,一定能移到視野的正中央.若此時物像有些模糊,則應仔細調節(jié)顯微鏡的細準焦螺旋以便清晰地觀察細胞結構.
(6)要使看到的物像最多,就要選用的鏡頭組合是最小的,目鏡無螺紋,放大倍數(shù)與長度成反比,放大倍數(shù)最小其長度最長,即D表示放大倍數(shù)最小目鏡;物鏡有螺紋,放大倍數(shù)與長度成正比,放大倍數(shù)最小其長度也最短,即A表示放大倍數(shù)最小物鏡.故要使看到的物像最多,選用的鏡頭組合是A、D.
(7)視野中有污點判斷,移動裝片若動,則在裝片上,若不動,則沒在裝片上;移動物鏡若動,則在物鏡上,若不動,則沒在物鏡上;物鏡裝在轉動轉換器,移動裝片、物鏡都不動,則在目鏡上.若發(fā)現(xiàn)在視野中有污點,移動裝片和轉動轉換器后,污點仍沒有除去,則污點肯定在目鏡上.
(8)顯微鏡看到的物像不但上下顛倒,左右也顛倒.做此類題有個小訣竅,就是把這個在顯微鏡下看到的字母寫到一張小紙上,然后把這張紙旋轉180度后,再看就是左右上下顛倒的圖象了.在顯微鏡視野中觀察到的物象為“bd”,則載玻片上的實物為“pq”.
故答案為:(1)1527463;
(2)避免產(chǎn)生氣泡;
(3)清水;碘液;
(4)裝片;
(5)細胞核;右上方;細準焦螺旋;
(6)A、D;
(7)目鏡;
(8)C.

點評 解此題的關鍵是理解掌握制作洋蔥鱗片葉細胞臨時裝片操作步驟,正確使用顯微鏡.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2.洗手能否減少手上的細菌數(shù)量?某校生物興趣小組用盛有無菌培養(yǎng)基的培養(yǎng)裝置進行探究,甲同學設計了如圖示的探究實驗,請根據(jù)實驗分析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A.甲同學洗手后在培養(yǎng)基上按了一下,并迅速蓋上培養(yǎng)皿,這過程叫做接種
B.甲同學設計的實驗并不完善,應設置洗手前按指印的培養(yǎng)皿作為對照組
C.甲同學的實驗設置的培養(yǎng)溫度為28℃,這是因為常溫能抑制細菌繁殖
D.預測正常情況下的實驗結果是洗手前按上指印的培養(yǎng)裝置較洗手后的細菌菌落數(shù)量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3.科學實驗證明:種子萌發(fā)時需要一定的環(huán)境條件,即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氣和適宜的溫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0.以下是某位同學制作酒釀的過程,請你預測實驗結果,若實驗不能成功,請修改實驗使之成功.
(1)用自來水沖洗新鮮的糯米.
(2)將酒曲敲碎,均勻地放在糯米上,裝入廣口瓶中,蓋好蓋子.
(3)將廣口瓶放入學校冰箱的冷藏室中,并將溫度調至4℃.
答:不能(填“能”或“不能”)釀出酒.
修改:將廣口瓶放入30℃的環(huán)境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6.下列各項中,不屬于仿生學的例子是(  )
A.以蝙蝠的回聲定位原理制造了雷達B.模仿蛋殼建造中國國家大劇院
C.模仿青蛙的游泳發(fā)明了蛙泳D.仿造蠅的復眼制造蠅眼照相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6.如圖是與運動有關的形態(tài)結構圖,請分析回答:

(1)動物有許多不同的運動方式.如上圖中:魚類可依靠[2]軀干部和[3]尾部
的擺動及鰭的協(xié)調作用游泳;鳥類的前肢進化成了[5]翼,可自由飛行.
(2)動物的運動依賴于一定的身體結構.如:蚯蚓的運動依賴體壁上的剛毛和肌肉配合;鳥類的胸骨上高聳的突起附著的[4]胸肌,牽動相應結構完成飛行動作.人類主要依靠[6]肌肉、[7]骨、[8]關節(jié)的協(xié)調配合,完成屈肘動作.
(3)動物的運動對其生存有重要意義.對于各種動物來說,運動能擴大其活動和生存范圍,有利于覓食、逃避敵害、奪取棲息地和繁衍后代,以適應復雜多變的環(huán)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3.藍藻能利用光能將無機物轉變成儲能有機物,它屬于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分解者.×(判斷對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0.為探究生物是自發(fā)產(chǎn)生的嗎?17至19世紀,英國的尼達姆、意大利的斯帕蘭扎尼和法國的巴斯德曾做過下面的實驗,試分析回答:
尼達姆的實驗:如圖甲,把將煮沸的肉湯放入消過毒的玻璃燒瓶內,并立刻用軟木塞蓋住,數(shù)日后肉湯中發(fā)現(xiàn)大量蠕動著的微生物.
斯帕蘭扎尼的實驗:①如圖甲裝置,將肉湯放入燒瓶,用軟木塞蓋住后煮沸1小時,幾天后肉湯中發(fā)現(xiàn)了微生物;②如圖乙裝置,將肉湯裝入燒瓶后,將燒瓶口燒成封閉,加熱肉湯至沸騰2分鐘,幾天后肉湯中發(fā)現(xiàn)了微生物;③同操作②,但加熱肉湯的時間改為沸騰1小時,幾天后,肉湯中未發(fā)現(xiàn)微生物.
巴斯德的實驗:如圖丙裝置,將肉湯放入曲頸瓶,加熱至沸騰1小時,一年后,肉湯中未發(fā)現(xiàn)微生物.
(1)上述實驗均對肉湯進行了煮沸處理,其目的都是為了:殺滅肉湯中的微生物,提高實驗的可信度、科學性;在斯帕蘭扎尼的實驗中,實際構成了2組對照實驗.
(2)對比尼達姆和斯帕蘭扎尼的實驗,可以推測尼達姆的實驗中,肉湯污染的原因可能是:①煮沸時間短,肉湯中還存在著微生物;②軟木塞不能有效的阻擋微生物.
(3)對比巴斯德和斯帕蘭扎尼的實驗,可以推測斯帕蘭扎尼進行的實驗③中,肉湯未被污染有可能是因為燒瓶中缺乏新鮮的空氣.綜合他倆的實驗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微生物不是自發(fā)產(chǎn)生的,而是由原來已經(jīng)存在的微生物產(chǎn)生的.
(4)生活中,把人們?yōu)榱搜娱L食物的保質期,最普通的做法是把食物放在進行冷凍或冷藏,其依據(jù)的原理是抑制細菌、真菌的生長繁殖;作為食品加工廠則通常是把需要出售的肉、魚、水果等加工成罐頭,它們實際依據(jù)的是圖乙所示實驗原理及裝置,進行處理加工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如圖是細胞結構模式圖,請據(jù)圖回答:

(1)屬于植物細胞結構的是圖甲.
(2)這兩種細胞中都有的能量轉換器是線粒體.
(3)切西瓜時,流出的汁液主要是自圖中的結構液泡(填名稱).
(4)細胞生命活動的控制中心是細胞核(填名稱).
(5)回憶所做的“觀察植物細胞”和“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的實驗,實驗中染色使用的染料都是稀碘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