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1,△ABC的邊BC在直線l上,AC⊥BC,且AC=BC;△EFP的邊FP也在直線l,邊EF與邊AC重合,且EF=FP.
(1)在圖1中,請你通過觀察、測量,猜想并寫出AB與AP所滿足的數(shù)量關系和位置關系;
(2)將△EFP沿直線l向左平移到圖2的位置時,EP交AC于點Q,連接AP,BQ.猜想并寫出BQ與AP所滿足的數(shù)量關系和位置關系,請證明你的猜想;
(3)將△EFP沿直線l向左平移到圖3的位置時,EP的延長線交AC的延長線于點Q,連接AP,BQ.你認為(2)中所猜想的BQ與AP的數(shù)量關系和位置關系還成立嗎?若成立,給出證明;若不成立,請說明理由.
【答案】分析:(1)根據(jù)圖形就可以猜想出結論.
(2)要證BQ=AP,可以轉化為證明Rt△BCQ≌Rt△ACP;要證明BQ⊥AP,可以證明∠QMA=90°,只要證出∠1=∠2,∠3=∠4,∠1+∠3=90°即可證出.
(3)類比(2)的證明就可以得到,結論仍成立.
解答:解:(1)AB=AP;AB⊥AP;

(2)BQ=AP;BQ⊥AP.
證明:①由已知,得EF=FP,EF⊥FP,
∴∠EPF=45°.
又∵AC⊥BC,
∴∠CQP=∠CPQ=45°.
∴CQ=CP.
∵在Rt△BCQ和Rt△ACP中,
BC=AC,∠BCQ=∠ACP=90°,CQ=CP,
∴△BCQ≌△ACP(SAS),
∴BQ=AP.
②如圖,延長BQ交AP于點M.
∵Rt△BCQ≌Rt△ACP,
∴∠1=∠2.
∵在Rt△BCQ中,∠1+∠3=90°,又∠3=∠4,
∴∠2+∠4=∠1+∠3=90°.
∴∠QMA=90°.
∴BQ⊥AP;

(3)成立.
證明:①如圖,∵∠EPF=45°,
∴∠CPQ=45°.
又∵AC⊥BC,
∴∠CQP=∠CPQ=45°.
∴CQ=CP.
∵在Rt△BCQ和Rt△ACP中,
BC=AC,CQ=CP,∠BCQ=∠ACP=90°,
∴Rt△BCQ≌Rt△ACP.
∴BQ=AP.
②如圖③,延長QB交AP于點N,則∠PBN=∠CBQ.
∵Rt△BCQ≌Rt△ACP,
∴∠BQC=∠APC.
∵在Rt△BCQ中,∠BQC+∠CBQ=90°,
又∵∠CBQ=∠PBN,
∴∠APC+∠PBN=90°.
∴∠PNB=90°.
∴QB⊥AP.
點評:證明兩個線段相等可以轉化為證明三角形全等的問題.證明垂直的問題可以轉化為證明兩直線所形成的角是直角來解決.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精英家教網(wǎng)如圖,正三角形ABC的邊長為a,D是BC的中點,P是AC邊上的點,連接PB和PD得到△PBD.求:
(1)當點P運動到AC的中點時,△PBD的周長;
(2)△PBD的周長的最小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精英家教網(wǎng)如圖,正△ABC的邊長AB=2,以A為圓心的圓切BC于點D,交AB于點E,交AC于點F,則弧EF的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2013•高淳縣一模)如圖①,若點P是△ABC內(nèi)或邊上一點,且∠BPC=2∠A,則稱點P是△ABC內(nèi)∠A的二倍角點.
(1)如圖②,點O等邊△ABC的外心,連接OB、OC.
①求證:點O是△ABC內(nèi)∠A的一個二倍角點;
②作△BOC的外接圓,求證:弧BOC上任意一點(B、C除外)都是△ABC內(nèi)∠A的二倍角點.
(2)如圖③,在△ABC的邊AB上求作一點M,使點M是△ABC內(nèi)∠A的一個二倍角點(要求用尺規(guī)作圖,保留作圖痕跡,并寫出作法).
(3)在任意三角形形內(nèi),是否存在一點P同時為該三角形內(nèi)三個內(nèi)角的二倍角點?請直接寫出結論,不必說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如圖,以△ABC的邊AB、AC向外作等邊△ABE和△ACD,連接BD、CE.
(1)線段CE和BD有什么數(shù)量關系?證明你的結論.
(2)能否求出∠DFC的度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如圖,以△ABC的邊AB、AC為邊,向外作等邊△ABD和等邊△ACE,連接BE、CD相交于點F.
求證:(1)△DAC≌△BAE;
(2)BE=DC;
(3)求∠DFE的度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