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直角梯形ABCD中,∠C=90°,高CD=6cm(如圖1).動點P,Q同時從點B出發(fā),點P沿BA,AD,DC運動到點C停止,點Q沿BC運動到C點停止.兩點運動時的速度都是1cm/s.而當點P到達點A時,點Q正好到達點C.設P,Q同時從點B出發(fā),經(jīng)過的時間為t(s)時,△BPQ的面積為y(cm2)(如圖2).分別以x,y為橫、縱坐標建立直角坐標系,已知點P在AD邊上從A到D運動時,y與t的函數(shù)圖象是圖3中的線段MN.
(1)分別求出梯形中BA,AD的長度;
(2)寫出圖3中M,N兩點的坐標;
(3)分別寫出點P在BA邊上和DC邊上運動時,y與t的函數(shù)關系式(注明自變量的取值范圍),并在答題卷的圖4(放大了的圖3)中補全整個運動中y關于t的函數(shù)關系的大致圖象.

【答案】分析:(1)P在AD邊上運動時,三角形BQP以BQ為底邊,以CD的長為高,因此可根據(jù)三角形BQP的面積為30cm2求出BC=10cm,而P、Q速度相同,P到A的時間與Q到C的時間相同,因此BA=BC.那么BA=BC=10cm.
求AD的長可通過構建直角三角形來求解.過A作AH⊥BC與H,那么在直角三角形ABH中,AH=CD=6cm,BA=10cm;因此可根據(jù)勾股定理求出BH=8cm,那么AD=BC-BH=2cm.
(2)根據(jù)(1)得出的BA、AD的長,可求出P從B運動到A,從A運動到D分別用了多少時間,即可求出M、N的橫坐標,已知M、N的縱坐標為30,由此可得出M、N的坐標.
(3)三角形BQP中,BQ=t,BP=t,以BQ為底邊的高,可用BP•sinB來表示,然后可根據(jù)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得出關于y,t的函數(shù)關系式.
解答:解:(1)設動點出發(fā)t秒后,點P到達點A且點Q正好到達點C時,BC=BA=t,
則S△BPQ=×t×6=30,
所以t=10(秒).
則BA=10(cm),
過點A作AH⊥BC于H,
則四邊形AHCD是矩形,
∴AD=CH,CD=AH=6cm,
在Rt△ABH中,BH=8cm,
∴CH=2cm,
∴AD=2cm;

(2)可得坐標為M(10,30),N(12,30);

(3)當點P在BA邊上時,
y=×t×tsinB=t2×=t2(0≤t<10);
當點P在DC邊上時,
y=×10×(18-t)=-5t+90(12<t≤18);
圖象見下.
點評:本題結合梯形、三角形的相關知識考查了二次函數(shù)的綜合應用.借助函數(shù)圖象表達題目中的信息,讀懂圖象是關鍵.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如圖①,在直角梯形ABCD中,∠B=90°,DC∥AB,動點P從B點出發(fā),由B→C→D→A沿邊運動,設點P運動的路程為x,△ABP的面積為y,若關于y與x的函數(shù)圖象如圖②,求梯形ABCD的面積.
精英家教網(wǎn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精英家教網(wǎng)如圖,在直角梯形ABCD中,AB∥DC,∠D=90°,若AD=8,BC=10,則cosC的值為( 。
A、
4
5
B、
3
5
C、
3
4
D、
4
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如圖,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AB⊥BC,且AB=BC=4AD,E是AB上的一點,DE⊥EC.求證:CE平分∠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如圖,在直角梯形ABCD中,∠A=∠B=90°,∠C=45°,AB=4,AD=5,把梯形沿過點D的直線折疊,使點A剛好落在BC邊上,則此時折痕的長為
5
5
2
或2
5
5
5
2
或2
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如圖,在直角梯形ABCD中,若AD=5,點A的坐標為(-2,7),則點D的坐標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