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1)所示,E為矩形ABCD的邊AD上一點,動點P、Q同時從點B出發(fā),點P以1cm/秒的速度沿折線BE—ED—DC運動到點C時停止,點Q以2cm/秒的速度沿BC運動到點C時停止.設P、Q同時出發(fā)t秒時,△BPQ的面積為ycm2.已知y與t的函數(shù)關系圖象如圖(2)(其中曲線OG為拋物線的一部分,其余各部分均為線段),則下列結論:
①當0<t≤5時,y=t2;②當t=6秒時,△ABE≌△PQB;③cos∠CBE=;
④當t=秒時,△ABE∽△QBP;
其中正確的是( )
A.①② | B.①③④ | C.③④ | D.①②④ |
D
解析試題分析:根據(jù)圖(2)可以判斷三角形的面積變化分為四段,①當點P在BE上運動,點Q到達點C時;②當點P到達點E時,點Q靜止于點C,從而得到BC、BE的長度;③點P到達點D時,點Q靜止于點C;④當點P在線段CD上,點Q仍然靜止于點C時.
根據(jù)圖(2)可得,當點P到達點E時點Q到達點C,
∵點P、Q的運動的速度分別是1cm/秒、2cm/秒
∴BC=BE=10,
∴AD=BC=10.
又∵從M到N的變化是4,
∴ED=4,
∴AE=AD-ED=10-4=6.
∵AD∥BC,
∴∠1=∠2,
故③錯誤;
如圖1,過點P作PF⊥BC于點F,
∵AD∥BC,
∴∠1=∠2,
如圖3,當t=6秒時,點P在BE上,點Q靜止于點C處.
∴△ABE≌△PQB(SAS).
故②正確;
又∵∠A=∠Q=90°,
∴△ABE∽△QBP,故④正確.
綜上所述,正確的結論是①②④.
故選D.
考點:動點問題的函數(shù)圖象
點評:此類問題是初中數(shù)學的重點和難點,在中考中極為常見,一般以壓軸題形式出現(xiàn),難度較大.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海淀區(qū)二模 題型:填空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2010年西藏中考數(shù)學模擬試卷(一)(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2009年北京市海淀區(qū)中考數(shù)學二模試卷(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北京模擬題 題型:填空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