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列材料(共9分)
1872年,新政府宣布停止使用以月亮運行為基礎的歷法(太陰歷),而同西洋各國一樣,明確實行以太陽的運行為基礎的太陽歷。而且確定一天為24小時,一周為7天,將此作為全國的共同時間。于是,人們生活所依據(jù)的歷法和時間的劃分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
此前,普通民眾一年中的重大節(jié)日(如3月3日,5月5日,7月7日等),都是從中國傳入的。政府改以天皇和皇室的活動為中心,規(guī)定新的節(jié)日,要求民眾屆時慶祝。如神武天皇即位日(神話傳說中的第一位天皇),天皇的生日等。
但是,由于舊歷法及基于舊歷法的各種節(jié)日活動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及習俗密切關聯(lián),所以在有些地域仍然長時間地延續(xù)著。
——《東亞三國的近現(xiàn)代史》
請回答:
(1)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日本改變歷法的原因。(2分)
(2)概括日本節(jié)日改革的特點,并簡要分析出現(xiàn)這種特點的原因。(4分)
(3)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日本歷法和節(jié)日改革的效果。(3分)

(共9分)
(1)明治維新期間,明治政府推行“文明開化”政策,引進西方文明改造日本的傳統(tǒng)文化。(2分)
(2)①特點:以天皇及皇室為中心;(1分)努力擺脫傳統(tǒng),不斷西化。(1分)②原因:神化天皇權威,加強統(tǒng)治的需要;順應“文明開化”的政策。(2分)
(3)①積極:引進了西方近代文明,改造了日本落后的傳統(tǒng)文化,有利于實現(xiàn)日本的近代化。(2分)②局限:具有濃厚的專制色彩、神權色彩。(1分)解析:

引述不同的材料,考查日本歷法和節(jié)日改革。第(1)問結合教材基礎知識回答即可;第(2)問則需結合所學知識和材料進行作答;第(3)問根據(jù)材料和所學知識從兩方面積極性和局限性來回答。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1)閱讀下面材料:

點A、B在數(shù)軸上分別表示實數(shù)a、b,A、B兩點之間的距離表示為∣AB∣。當A、B兩點中有一點在原點時,不妨設點A在原點,如圖1,∣AB∣=∣OB∣=∣b∣=∣a-b∣;當A、B兩點都不在原點時,如圖2,點A、B都在原點的右邊∣AB∣=∣OB∣-∣OA∣=∣b∣-∣a∣=b-a=∣a-b∣;

①  如圖3,點A、B都在原點的左邊,∣AB∣=∣OB∣-∣OA∣=∣b∣-∣a∣=-b-(-a)=∣a-b∣;

②  如圖4,點A、B在原點的兩邊,∣AB∣=∣OB∣+∣OA∣=∣a∣+∣b∣= a +(-b)=∣a-b∣;

(2)回答下列問題:

1.數(shù)軸上表示2和5的兩點之間的距離是_________,數(shù)軸上表示-2和-5的兩點之間的距離是_________,數(shù)軸上表示1和-3的兩點之間的距離是_______;(共3分)

2.數(shù)軸上表示x和-1的兩點A和B之間的距離是_____,如果∣AB∣=2,那么x為_  ___ (共4分)

3.當代數(shù)式∣x+1∣+∣x-2∣+∣x+3∣取最小值時,相應的x的值是___________;此時代數(shù)式∣x+1∣+∣x-2∣+∣x+3∣的值是_____________.(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1)閱讀下面材料:

點A、B在數(shù)軸上分別表示實數(shù)a、b,A、B兩點之間的距離表示為∣AB∣。當A、B兩點中有一點在原點時,不妨設點A在原點,如圖1,∣AB∣=∣OB∣=∣b∣=∣a-b∣;當A、B兩點都不在原點時,如圖2,點A、B都在原點的右邊∣AB∣=∣OB∣-∣OA∣=∣b∣-∣a∣=b-a=∣a-b∣;
① 如圖3,點A、B都在原點的左邊,∣AB∣=∣OB∣-∣OA∣=∣b∣-∣a∣=-b-(-a)=∣a-b∣;
② 如圖4,點A、B在原點的兩邊,∣AB∣=∣OB∣+∣OA∣=∣a∣+∣b∣=" a" +(-b)=∣a-b∣;
(2)回答下列問題:
【小題1】數(shù)軸上表示2和5的兩點之間的距離是_________,數(shù)軸上表示-2和-5的兩點之間的距離是_________,數(shù)軸上表示1和-3的兩點之間的距離是_______;(共3分)
【小題2】數(shù)軸上表示x和-1的兩點A和B之間的距離是_____,如果∣AB∣=2,那么x為_ ___ (共4分)
【小題3】當代數(shù)式∣x+1∣+∣x-2∣+∣x+3∣取最小值時,相應的x的值是___________;此時代數(shù)式∣x+1∣+∣x-2∣+∣x+3∣的值是_____________.(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文,完成下列各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3分,共12分)
張礪,磁州人,初仕唐為掌書記,遷翰林學士,會石敬塘①起兵,唐主以礪為招討判官,從趙德鈞援張敬達于河東。及敬達敗,礪入契丹②。
后太宗見礪剛直,有文彩,擢翰林學士。礪臨事必盡言,無所避,上益重之。未幾謀亡歸,為追騎所獲,上責曰:“汝何故亡?”礪對曰:“臣不習北方土俗、飲食、居處,意常郁郁,以是亡耳!上顧通事③高彥英曰:“朕嘗戒汝善遇此人,何及使失所而亡?礪去,可再得耶?”遂杖彥英而謝礪。
會同初,升翰林承旨,兼吏部尚書,從太宗伐晉。入汴,諸將蕭翰、耶律郎五、麻答輩肆殺掠。礪奏曰:“今大遼始得中國,宜以中國人治之,不可專用國人及左右近習。茍政令乖失,則人心不服,雖得之亦將失之!鄙喜宦。
頃之,車駕北還,至欒城崩,時礪在恒州,蕭翰與麻答以兵圍其第。礪方臥病,出見之,翰數(shù)之曰:“汝何故于先帝言國人不可為節(jié)度使?我以國舅之親,有征伐功,先帝留我守汴,以為宣武軍節(jié)度使,汝獨以為不可,又譖我與解里④好掠人財物子女。今必殺汝!”趣令鎖之。礪抗聲曰:“此國家大體,安危所系,吾實言之。欲殺即殺,奚以鎖為?”麻答以礪大臣,不可專殺,乃救止之。是夕,礪恚憤卒。                    
(《遼史·張礪傳》)
注釋:
①石敬塘(892-942):后唐節(jié)度使。曾在契丹的扶持下稱帝,建年號為天福,史稱后晉。
②契丹:古代少數(shù)民族名,早居遼河一帶。后耶律阿保機統(tǒng)一各族,建契丹國,即遼國。
③通事:官名,以通曉華俗華語的人充任,職掌外交方面的事務。
④解里:人名,遼宗室,曾參與反遼太祖的諸弟之亂,后被絞殺。
【小題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不可專用國人及左右近習 習:習慣
B.宜以中國人治之中國:中原
C.趣令鎖之趣:急忙
D.擢翰林學士擢:提拔
【小題2】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其中全部表現(xiàn)張礪“剛直”的一組是:
①會石敬瑭進兵,唐主以礪為招討判官。
②礪臨事必盡言,無所避。
③礪對曰:“臣不習北方土俗、飲食、居處,意常郁郁,以是亡耳。”
④礪奏曰:“今大遼始得中國,宜以中國人治之,不可專用國人及左右近習!
⑤礪抗聲曰:“此國家大體,安危所系,吾實言之。欲殺即殺,奚以鎖為?”
⑥是夕,礪恚憤卒。
A.①⑤⑥B.②③④
C.③⑤⑥D.②④⑤
【小題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張礪在后唐任職時,頗受后唐主的重用,曾跟隨趙德鈞赴河東援助張敬達,后來張敬達兵敗,張礪歸順了契丹。
B.張礪為人剛直,知無不言,無所顧忌,遼太宗非常器重他。他曾要逃走,當遼太宗了解了事情的原因后,不但沒有懲罰他,還向他道歉。
C.張礪跟隨遼太宗討伐后晉時,蕭翰等將領大肆屠殺、掠奪,張礪直言阻止他們,但遼太宗沒有采納他的意見。
D.遼太宗去世后,張礪正在恒州,蕭翰等將領乘機報復,欲殺害張礪,張礪剛強不屈,憤激死去。
【小題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①上顧通事高彥英曰:“朕嘗戒汝善遇此人,何及使失所而亡?礪去,可再得耶?”(6分)
② 茍政令乖失,則人心不服,雖得之亦將失之。(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2011年河南省宏力學校七年級數(shù)學競賽 題型:解答題

(1)閱讀下面材料:

點A、B在數(shù)軸上分別表示實數(shù)a、b,A、B兩點之間的距離表示為∣AB∣。當A、B兩點中有一點在原點時,不妨設點A在原點,如圖1,∣AB∣=∣OB∣=∣b∣=∣a-b∣;當A、B兩點都不在原點時,如圖2,點A、B都在原點的右邊∣AB∣=∣OB∣-∣OA∣=∣b∣-∣a∣=b-a=∣a-b∣;
如圖3,點A、B都在原點的左邊,∣AB∣=∣OB∣-∣OA∣=∣b∣-∣a∣=-b-(-a)=∣a-b∣;
如圖4,點A、B在原點的兩邊,∣AB∣=∣OB∣+∣OA∣=∣a∣+∣b∣=" a" +(-b)=∣a-b∣;
(2)回答下列問題:
【小題1】數(shù)軸上表示2和5的兩點之間的距離是_________,數(shù)軸上表示-2和-5的兩點之間的距離是_________,數(shù)軸上表示1和-3的兩點之間的距離是_______;(共3分)
【小題2】數(shù)軸上表示x和-1的兩點A和B之間的距離是_____,如果∣AB∣=2,那么x為_ ___ (共4分)
【小題3】當代數(shù)式∣x+1∣+∣x-2∣+∣x+3∣取最小值時,相應的x的值是___________;此時代數(shù)式∣x+1∣+∣x-2∣+∣x+3∣的值是_____________.(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