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OB中,AB=OB=2,△COD中,CD=OC=3,∠ABO=∠DCO.連接AD、BC,點M、N、P分別為OA、OD、BC的中點.
①若A、O、C三點在同一直線上,且∠ABO=2α,則=    (用含有α的式子表示);
②固定△AOB,將△COD繞點O旋轉,PM最大值為   
【答案】分析:(1)連接BM、CN,則BM⊥OA,CN⊥OD,由四點共圓的判定知點B、C、M、N在以BC為直徑的圓,且有MP=PN=BC÷2,而MN是△AOD的中位線,有MN等于AD的一半,故AD:BC=MN:PM,而可求得△PMN∽△BAO,有MN:PN=AO:AB=2sinα,從而求得AD:BC的值;
(2)當DC∥AB時,即四邊形ABCO是梯形時,PM有最大值,由梯形的中位線的公式可求解.
解答:解:連接BM、CN,
由題意知BM⊥OA,CN⊥OD,∠AOB=∠COD=90°-α,
∵A、O、C三點在同一直線上,
∴B、O、D三點也在同一直線上,
∴∠BMC=∠CNB=90°,
∵P為BC中點,
∴在Rt△BMC中,PM=BC,在Rt△BNC中,PN=BC,
∴PM=PN,
∴B、C、N、M四點都在以點P為圓心,BC為半徑的圓上,
∴∠MPN=2∠MBN,
又∵∠MBN=∠ABO=α,
∴∠MPN=∠ABO,
∴△PMN∽△BAO,
,
由題意知MN=AD,PM=BC,
,
,
在Rt△BMA中,=sinα,
∵AO=2AM,
=2sinα,
=2sinα;

(2)當DC∥AB時,即四邊形ABCO是梯形時,PM有最大值.
PM=(AB+CD)÷2=(2+3)÷2=
點評:本題利用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質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質:三線合一、四點共圓的判定、正弦的概念、梯形的中位線的性質求解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精英家教網(wǎng)在△AOB中,AB=OB=2,△COD中,CD=OC=3,∠ABO=∠DCO.連接AD、BC,點M、N、P分別為OA、OD、BC的中點.
①若A、O、C三點在同一直線上,且∠ABO=2α,則
ADBC
=
 
(用含有α的式子表示);
②固定△AOB,將△COD繞點O旋轉,PM最大值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精英家教網(wǎng)已知:如圖,在△AOB中,AB=2,C為平面內(nèi)一點,且OC=3,線段OC繞點O旋轉一周,連接BC,M、P分別為OA、BC的中點,則在OC旋轉的過程中PM的范圍為( 。
A、2<PM<3B、1<PM≤2.5C、0.5≤PM<3D、0.5≤PM≤2.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已知:在△AOB中,AB=4
2
,OB=6,∠B=45°,以O為原點,所在直線為x軸建立直角坐標系   
(1)寫出點A的坐標:
(2,4)
(2,4)
;
(2)C為線段OB上的動點,D為線段AB上的動點,且始終有CD∥OA,若C由O向B運動的距離OC=x,△ACD的面積為y
①求y與x之間的函數(shù)關系式;
②是否存在這樣的點D,使△AOC的面積等于△ACD的面積的2倍?若存在,請求出點D的坐標,否則請說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2012年浙江省杭州市文瀾中學中考數(shù)學模擬試卷(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在△AOB中,AB=OB=2,△COD中,CD=OC=3,∠ABO=∠DCO.連接AD、BC,點M、N、P分別為OA、OD、BC的中點.
①若A、O、C三點在同一直線上,且∠ABO=2α,則=    (用含有α的式子表示);
②固定△AOB,將△COD繞點O旋轉,PM最大值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2010年浙江省杭州市文瀾中學中考數(shù)學模擬試卷(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在△AOB中,AB=OB=2,△COD中,CD=OC=3,∠ABO=∠DCO.連接AD、BC,點M、N、P分別為OA、OD、BC的中點.
①若A、O、C三點在同一直線上,且∠ABO=2α,則=    (用含有α的式子表示);
②固定△AOB,將△COD繞點O旋轉,PM最大值為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