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請閱讀材料并填空:
問題:如圖1,在等邊三角形ABC內(nèi)有一點P,且PA=2,PB=數(shù)學公式,PC=1.求∠BPC的度數(shù)和等邊三角形ABC的邊長.
李明同學的思路是:將△BPC繞點B順時針旋轉(zhuǎn)60°,畫出旋轉(zhuǎn)后的圖形(如圖2).連接PP′.
根據(jù)李明同學的思路,進一步思考后可求得∠BPC=________°,等邊△ABC的邊長為________.
(2)請你參考李明同學的思路,探究并解決下列問題:如圖3,在正方形ABCD內(nèi)有一點P,且PA=數(shù)學公式,BP=數(shù)學公式,PC=1.求∠BPC的度數(shù)和正方形ABCD的邊長.

(1)解:∵等邊△ABC,
∴∠ABC=60°,
將△BPC繞點B順時針旋轉(zhuǎn)60°得出△ABP′,
∴AP′=CP=1,BP′=BP=,∠PBC=∠P′BA,∠AP′B=∠BPC,
∵∠PBC+∠ABP=∠ABC=60°,
∴∠ABP′+∠ABP=∠ABC=60°,
∴△BPP′是等邊三角形,
∴PP′=,∠BP′P=60°,
∵AP′=1,AP=2,
∴AP′2+PP′2=AP2,
∴∠AP′P=90°,
∴∠BPC=∠AP′B=90°+60°=150°,
過點B作BM⊥AP′,交AP′的延長線于點M,
∴∠MP′B=30°,BM=
由勾股定理得:P′M=,
∴AM=1+=,
由勾股定理得:AB==,
過答案為:150°,

(2)解:將△BPC繞點B逆時針旋轉(zhuǎn)90°得到△AEB,
與(1)類似:可得:AE=PC=1,BE=BP=,∠BPC=∠AEB,∠ABE=∠PBC,
∴∠EBP=∠EBA+∠ABP=∠ABC=90°,
∴∠BEP=(180°-90°)=45°,
由勾股定理得:EP=2,
∵AE=1,AP=,EP=2,
∴AE2+PE2=AP2,
∴∠AEP=90°,
∴∠BPC=∠AEB=90°+45°=135°,
過點B作BF⊥AE,交AE的延長線于點F;
∴∠FEB=45°,
∴FE=BF=1,
∴AF=2;
∴在Rt△ABF中,由勾股定理,得AB=;
∴∠BPC=135°,正方形邊長為
答:∠BPC的度數(shù)是135°,正方形ABCD的邊長是
分析:根據(jù)旋轉(zhuǎn)得出AP′=CP=1,BP′=BP=,∠PBC=∠P′BA,∠AP′B=∠BPC,求出∠ABP′+∠ABP=60°,得到等邊△BPP′,推出PP′=,∠BP′P=60°,求出∠AP′P=90°即可求出∠BPC;過點B作BM⊥AP′,交AP′的延長線于點M,由∠MP′B=30°,求出BM=,P′M=,根據(jù)勾股定理即可求出答案;
(2)求出∠BEP=(180°-90°)=45°,根據(j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求出∠AP′P=90°,推出∠BPC=∠AEB=90°+45°=135°;過點B作BF⊥AE,交AE的延長線于點F,求出FE=BF=1,AF=2,關(guān)鍵勾股定理即可求出A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對勾股定理及逆定理,等邊三角形的性質(zhì)和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質(zhì),含30度角的 直角三角形的性質(zhì),正方形的性質(zhì),旋轉(zhuǎn)的性質(zhì)等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正確作輔助線并能根據(jù)性質(zhì)進行證明是解此題的關(guān)鍵.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請閱讀下面材料,并回答所提出的問題.
三角形內(nèi)角平分線性質(zhì)定理:三角形的內(nèi)角平分線分對邊所得的兩條線段和這個角的兩邊對應成比例.
已知:如圖,△ABC中,AD是角平分線.
求證:
BD
DC
=
AB
AC

分析:要證
BD
DC
=
AB
AC
,一般只要證BD、DC與AB、AC或BD、AB與DC、AC所在三角形相似.現(xiàn)在B、D、C在一直線上,△ABD與△ADC不相似,需要考慮用別的方法換比.在比例式
BD
DC
=
AB
AC
中,AC恰是BD、DC、AB的第四比例項,所以考慮過C作C精英家教網(wǎng)E∥AD,交BA的延長線于E,從而得到BD、DC、AB的第四比例項AE,這樣,證明
BD
DC
=
AB
AC
就可以轉(zhuǎn)化成證AE=AC.
證明:過C作CE∥DA,交BA的延長線于E.
CE∥DA?
∠1=∠E
∠2=∠3
∠1=∠2
?∠E=∠3?AE=AC

CE∥DA?
BD
DC
=
BA
AE
AE=AC
?
BD
DC
=
AB
AC

(1)上述證明過程中,用到了哪些定理?(寫對兩個定理即可)
(2)在上述分析、證明過程中,主要用到了下列三種數(shù)學思想的哪一種?選出一個填在后面的括號內(nèi).精英家教網(wǎng)[]
①數(shù)形結(jié)合思想;
②轉(zhuǎn)化思想;
③分類討論思想.
(3)用三角形內(nèi)角平分線性質(zhì)定理解答問題:
已知:如圖,△ABC中,AD是角平分線,AB=5cm,AC=4cm,BC=7cm.求BD的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2012•房山區(qū)二模)(1)閱讀下面材料并完成問題:
已知:直線AD與△ABC的邊BC交于點D,
①圖1,當BD=DC時,則S△ABD
=
=
S△ADC.(填“=”或“<”或“>”)

②如圖2,當BD=
1
2
DC時,則S△ABD=
1
2
1
2
S△ADC
③如圖3,若AD∥BC,則有S△ABC
=
=
S△DBC.(填“=”或“<”或“>”)
(2)請你根據(jù)上述材料提供的信息,解決下列問題:
過四邊形ABCD的一個頂點畫一條直線,把四邊形ABCD的面積分成1:2的兩部分.(保留畫圖痕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2012屆浙江省衢州華茂外國語學校九年級上學期期末檢測數(shù)學試卷(帶解析) 題型:解答題

閱讀材料,解答問題.
例 如圖,在△中,∠,∠,利用此等腰直角三角形你能求出的值嗎?

解:延長到點,使,連結(jié)
).
∵在△中,∠,∠
∴∠



(1)仿照上例,求出的值;
(2)在一次課外活動中,小劉從上例得到啟發(fā),用硬紙片做了兩個直角三角形,如圖1、圖2.圖1中,∠,∠;圖2中,∠,∠.圖3是小劉所做的一個實驗:他將△的直角邊與△的斜邊重合在一起,并將△沿方向移動.在移動過程中,、兩點始終在邊上(移動開始時點與點重合).
①在△沿方向移動的過程中,∠的度數(shù)逐漸__________.(填“不變”、“變大”、“變小”)
②在△移動過程中,是否存在某個位置,使得∠?如果存在,求出的長度;如果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2011-2012學年浙江省九年級上學期期末檢測數(shù)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解答題

閱讀材料,解答問題.

例  如圖,在△中,∠,∠,利用此等腰直角三角形你能求出的值嗎?

解:延長到點,使,連結(jié)

).

∵在△中,∠,∠

∴∠

,

(1)仿照上例,求出的值;

(2)在一次課外活動中,小劉從上例得到啟發(fā),用硬紙片做了兩個直角三角形,如圖1、圖2.圖1中,∠,∠,;圖2中,∠,∠,.圖3是小劉所做的一個實驗:他將△的直角邊與△的斜邊重合在一起,并將△沿方向移動.在移動過程中,、兩點始終在邊上(移動開始時點與點重合).

①在△沿方向移動的過程中,∠的度數(shù)逐漸__________.(填“不變”、“變大”、“變小”)

②在△移動過程中,是否存在某個位置,使得∠?如果存在,求出的長度;如果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2000年山西省中考數(shù)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解答題

(2000•山西)請閱讀下面材料,并回答所提出的問題.
三角形內(nèi)角平分線性質(zhì)定理:三角形的內(nèi)角平分線分對邊所得的兩條線段和這個角的兩邊對應成比例.
已知:如圖,△ABC中,AD是角平分線.
求證:
分析:要證,一般只要證BD、DC與AB、AC或BD、AB與DC、AC所在三角形相似.現(xiàn)在B、D、C在一直線上,△ABD與△ADC不相似,需要考慮用別的方法換比.在比例式中,AC恰是BD、DC、AB的第四比例項,所以考慮過C作CE∥AD,交BA的延長線于E,從而得到BD、DC、AB的第四比例項AE,這樣,證明就可以轉(zhuǎn)化成證AE=AC.
證明:過C作CE∥DA,交BA的延長線于E.
CE∥DA,
CE∥DA
(1)上述證明過程中,用到了哪些定理?(寫對兩個定理即可)
(2)在上述分析、證明過程中,主要用到了下列三種數(shù)學思想的哪一種?選出一個填在后面的括號內(nèi).[]
①數(shù)形結(jié)合思想;
②轉(zhuǎn)化思想;
③分類討論思想.
(3)用三角形內(nèi)角平分線性質(zhì)定理解答問題:
已知:如圖,△ABC中,AD是角平分線,AB=5cm,AC=4cm,BC=7cm.求BD的長.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