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宿遷)已知:如圖,△ABC中,AC=BC,以BC為直徑的⊙O交AB于點D,過點D作DE⊥AC于點E,交BC的延長線于點F.
求證:
(1)AD=BD;
(2)DF是⊙O的切線.

【答案】分析:(1)由于AC=AB,如果連接CD,那么只要證明出CD⊥AB,根據(jù)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的特點,我們就可以得出AD=BD,由于BC是圓的直徑,那么CD⊥AB,由此可證得.
(2)連接OD,再證明OD⊥DE即可.
解答:證明:(1)連接CD,
∵BC為⊙O的直徑,
∴CD⊥AB.
∵AC=BC,
∴AD=BD.

(2)連接OD;
∵AD=BD,OB=OC,
∴OD是△BCA的中位線,
∴OD∥AC.
∵DE⊥AC,
∴DF⊥OD.
∵OD為半徑,
∴DF是⊙O的切線.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切線的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質(zhì)等知識點.要注意的是要證某線是圓的切線,已知此線過圓上某點,連接圓心與這點(即為半徑),再證垂直即可.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2005年全國中考數(shù)學試題匯編《圓》(15)(解析版) 題型:解答題

(2005•宿遷)已知:如圖,△ABC中,AC=BC,以BC為直徑的⊙O交AB于點D,過點D作DE⊥AC于點E,交BC的延長線于點F.
求證:
(1)AD=BD;
(2)DF是⊙O的切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2005年全國中考數(shù)學試題匯編《二次函數(shù)》(06)(解析版) 題型:解答題

(2005•宿遷)已知:如圖,△ABC中,∠C=90°,AC=3厘米,CB=4厘米.兩個動點P、Q分別從A、C兩點同時按順時針方向沿△ABC的邊運動.當點Q運動到點A時,P、Q兩點運動即停止.點P、Q的運動速度分別為1厘米/秒、2厘米/秒,設點P運動時間為t(秒).
(1)當時間t為何值時,以P、C、Q三點為頂點的三角形的面積(圖中的陰影部分)等于2厘米2
(2)當點P、Q運動時,陰影部分的形狀隨之變化.設PQ與△ABC圍成陰影部分面積為S(厘米2),求出S與時間t的函數(shù)關系式,并指出自變量t的取值范圍;
(3)點P、Q在運動的過程中,陰影部分面積S有最大值嗎?若有,請求出最大值;若沒有,請說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2010年廣東省廣州市廣大附中中考數(shù)學一模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2005•宿遷)已知點A(2,0)、點B(-,0)、點C(0,1),以A,B,C三點為頂點畫平行四邊形.則第四個頂點不可能在(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2005年江蘇省宿遷市中考數(shù)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解答題

(2005•宿遷)已知:如圖,△ABC中,AC=BC,以BC為直徑的⊙O交AB于點D,過點D作DE⊥AC于點E,交BC的延長線于點F.
求證:
(1)AD=BD;
(2)DF是⊙O的切線.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