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德城區(qū)二模)閱讀材料:如圖,△ABC中,AB=AC,P為底邊BC上任意一點,點P到兩腰的距離分別為r1,r2,腰上的高為h,連接AP,則S△ABP+S△ACP=S△ABC,即:
1
2
AB•r1+
1
2
AC•r2=
1
2
AB•h,∴r1+r2=h
(1)理解與應用
如果把“等腰三角形”改成“等邊三角形”,那么P的位置可以由“在底邊上任一點”放寬為“在    三角形內(nèi)任一點”,即:已知邊長為2的等邊△ABC內(nèi)任意一點P到各邊的距離分別為r1,r2,r3,試證明:r1+r2+r3=
3

(2)類比與推理
邊長為2的正方形內(nèi)任意一點到各邊的距離的和等于
4
4

(3)拓展與延伸
若邊長為2的正n邊形A1A2…An內(nèi)部任意一點P到各邊的距離為r1,r2,…rn,請問r1+r2+…rn是否為定值(用含n的式子表示),如果是,請合理猜測出這個定值.
分析:(1)由條件可以求出邊長為2的等邊三角形的高為
3
,連接PA,PB,PC,仿照面積的割補法,得出S△PBC+S△PAC+S△PAB=S△ABC,而這幾個三角形的底相等,故化簡后可得出高的關系.
(2)如圖正方形過正方形內(nèi)的任一點P向四邊做垂線就可以求出到正方形四邊的距離和為正方形邊長的2倍,從而得出結論.
(3)問題轉化為正n邊形時,根據(jù)正n邊形計算面積的方法,從中心向各頂點連線,可得出n個全等的等腰三角形,用邊長2為底,邊心距為高,可求正n邊形的面積,然后由P點向正n多邊形,又可把正n邊形分割成n個三角形,以邊長為底,以r1、r2、…、rn為高表示面積,列出面積的等式,可求證r1+r2+…+rn為定值.
解答:解:(1)分別連接AP,BP,CP,作AD⊥BC于D,
∴∠ADB=90°,
∵△ABC是等邊三角形,
∴AB=BC=AC=2,∠ABC=60°,
∴∠BAD=30°,
∴BD=1,在Rt△ABD中,由勾股定理,得
∴AD=
3

∵S△ABP+S△BCP+S△ACP=S△ABC
1
2
AB•r1+
1
2
BC•r2+
1
2
AC•r3=
1
2
BC×AD,
∵BC=AC=AB,
∴r1+r2+r3=AD.
∴r1+r2+r3=
3


(2)如圖2,∵四邊形ABCD是正方形,
∴∠A=∠B=∠C=∠D=90°,AB=BC=CD=AD=2.
∵PE⊥AB,PF⊥BC,PG⊥DC,PH⊥AD,
∴四邊形PEBF是矩形,四邊形PFCG是矩形,四邊形PGDH是矩形,四邊形PHAE是矩形,
∴PE=AH,PF=BE,PG=HD,PH=AE,
∴PE+PF+PG+PH=AH+BE+HD+AE=AD+AB=4.
故答案為4.

(3)設正n邊形的邊心距為r,且正n邊形的邊長為2,
∴S正n邊形=
2r
2
×n
.r=
1
tan
180
n
,
∵S正n邊形=
1
2
×2×r1+
1
2
×2×r2+
1
2
×2×r1+…+
1
2
×2×rn,
1
2
×2×r1+
1
2
×2×r2+
1
2
×2×r1+…+
1
2
×2×rn=
2r
2
×n,
∴r1+r2+…+rn=nr=
n
tan
180
n
(為定值).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等邊三角形的性質,正方形的性質及利用面積分割法,求線段之間的關系,充分體現(xiàn)了面積法解題的作用.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2013•德城區(qū)二模)當k>0,b<0時,y=kx+b的圖象經(jīng)過(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2013•德城區(qū)二模)如圖,PA切⊙O于點A,直線PBC經(jīng)過點圓心O,若∠P=30°,則∠ACB的度數(shù)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2013•德城區(qū)二模)如圖,已知AB是⊙O的直徑,點C在⊙O上,過點C的直線與AB的延長線交于點P,AC=PC,∠COB=2∠PCB.
(1)求證:PC是⊙O的切線;
(2)求證:BC=
12
A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2010年貴州省貴陽市修文二中中考數(shù)學模擬試卷(二)(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2013•德城區(qū)二模)下列標志中,既是軸對稱圖形又是中心對稱圖形的為( )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