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物理 > 題目詳情
10.請閱讀下面的文章:
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改變
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小陽同學在學習了這個物理知識后,進一步思考: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改變還與別的因素有關嗎?
生活中有這樣的體會:同樣一輛小車,空車和裝滿貨物時,用相同的力推動它,由靜止開始運動,空車的質量小,在較短的時間內可以達到某一速度,運動狀態(tài)容易改變;裝滿貨物的車,質量大,要在較長的時間內才能達到相同的速度,運動狀態(tài)難改變.
質量小的物體,運動狀態(tài)容易改變,我們說它的慣性。|量大的物體,運動狀態(tài)難改變,我們說它的慣性大.慣性的大小在實際中是經常要加以考慮的.當我們要求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容易改變時,應該盡可能減小物體的質量來減小物體的慣性.相反,當我們要求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不易改變時,應該盡可能增大物體的質量來增大物體的慣性.
通過上述閱讀,請你回答以下問題:
(1)物體運動狀態(tài)改變的程度,除了與力有關,還與物體的質量有關.
(2)請你解釋一下:為什么殲擊機在戰(zhàn)斗前要拋掉副油箱?
答:殲擊機在戰(zhàn)斗前要拋掉副油箱,是為了減小飛機的質量來減小飛機的慣性,使自身的運動狀態(tài)容易改變,以提高殲擊機的靈活性.
(3)本文第二自然段的敘述中較好的體現(xiàn)了“控制變量”這種研究方法,這里所控制的是:兩車受到的力相同和兩車的速度改變量相同.
(4)請你舉一個例子,說明要使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不易改變時,就要增大物體的質量.抽水機的底座質量大,減小工作時的振動和移動.

分析 從題意中獲悉,質量是慣性大小的決定因素.要想較容易的改變自身的運動狀態(tài),就要從質量入手;
控制變量法:既要控制相同的量又要控制一個不同的量.然后作對比.
結合實驗探究的結論得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xiàn)象要與此物理知識密切聯(lián)系.

解答 解:(1)從題意“一輛空車和一輛裝滿貨物的車,在相同的牽引力的作用下由靜止開始運動,它們的運動狀態(tài)改變的情況并不相同”中可以獲悉,控制的是受力相同來改變物體的質量,結果它們的運動狀態(tài)改變的難易情況并不相同.說明了物體運動狀態(tài)快慢與物體的受力情況和物體的質量有關;
(2)根據前面的探究結果,殲擊機在戰(zhàn)斗前要拋掉副油箱,是為了減小飛機的質量來減小飛機的慣性,使自身的運動狀態(tài)容易改變,以提高殲擊機的靈活性.
(3)在題干的敘述中,運用了控制變量法,這里控制的是兩車受到的力相同和兩車的速度改變量相同.探究質量對運動狀態(tài)改變的影響.
(4)生活中的具體事例有很多是通過增大物體的質量使得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不易改變的.例如:抽水機的底座質量大,減小工作時的振動和移動;橋墩的材料多采用實心水泥、混凝土等.
故答案為:(1)質量;
(2)質量;慣性;運動狀態(tài);
(3)力;速度;
(4)抽水機的底座質量大,減小工作時的振動和移動;(橋墩的材料多采用實心水泥、混凝土).

點評 此題是一道中檔題,較好的利用了控制變量法.通過對生活中現(xiàn)象的分析與探究,加強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利用物理知識來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0.下列關于力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有些物體本身就存在力,如磁鐵
B.彼此直接接觸的物體間一定有力的作用
C.彼此不直接接觸的物體之間不可能有力的作用
D.彼此不直接接觸的物體之間也可能有力的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探究“電流與電阻的關系”.器材有:滑動變阻器、開關、電源(電壓恒為6V)各一個,電流表、電壓表各一塊,三個定值電阻(10Ω、15Ω、20Ω),導線若干.

(1)圖甲是小明連接的實物電路,圖中有一根導線連接錯誤,請你在連接錯誤的導線上打“×”,并補畫出正確的連線.
(2)電路連接正確后,閉合開關前,滑片應置于A端(選填“A”或“B”).
(3)閉合開關后,移動滑片,使與電阻(20Ω)并聯(lián)的電壓表示數(shù)為4V,讀出電流表示數(shù),再分別改接15Ω、10Ω的電阻,重復上述實驗,收集的實驗數(shù)據如表1所示.老師告訴小明有一組數(shù)據誤差較大,便找來一個5Ω的電阻讓他再測一組數(shù)據.當他把5Ω的電阻接入電路時,要使電壓表示數(shù)仍為4V,實驗不能繼續(xù)進行,其原因是超過了電流表所選的量程.改變連接后,當電壓表示數(shù)仍為4V時,電流表示數(shù)為0.8A(如圖乙所示).綜合分析數(shù)據可得:電壓一定時,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4)小明又利用上述實驗器材探究“電流與電壓的關系”,將滑片從一端移到另一端的過程中,收集的實驗數(shù)據填入了表2中,分析可知,小明使用的變阻器的最大阻值為20Ω.
表1
電壓U/V4
電阻R/Ω201510
電流I/A0.200.280.40
表2
 電阻R/Ω10
電壓U/V23456
電流I/A0.20.30.40.50.6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8.小許家的電能表如圖所示,由表上銘牌可知,他家里同時使用的用電器的總功率最多只能為2200W;他發(fā)現(xiàn),家里只使用洗衣機(其他用電器都關閉)時,電能表在1分鐘內剛好轉12轉,從而測量出他家洗衣機的電功率為1200W.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5.科學中常用磁感線來形象地描述磁場,用磁感應強度(用字母B表示)來描述磁場的強弱,它的國際單位是特斯拉(符號是T),磁感應強度B越大表明磁場越強; B=0表明沒有磁場.有一種電阻,它的大小隨磁場強弱的變化而變化,這種電阻叫做磁敏電阻,圖甲是某磁敏電阻R的阻值隨磁感應強度B變化的圖象.為了研究某磁敏電阻R的性質,設計了如圖乙所示的電路進行實驗,請解答下列問題:
(1)閉合S1和S2,移動兩個滑動變阻器的滑片,當電流表示數(shù)為0.04A時,電壓表的示數(shù)為6V,此時磁敏電阻的阻值是150Ω,由圖象可得,此時該磁敏電阻所在 位置的磁感應強度為0.3 T.
(2)實驗中,將電路A中電源的正負極對調,發(fā)現(xiàn)B電路中電壓表和電流表的示數(shù)不變,這表明:該磁敏電阻的阻值與磁場的方向無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5.如圖所示是小明設計的一個簡易電子身高測量儀的示意圖.其中,電源電壓恒為6V,保護電阻R0=20Ω;R是一只固定著的、豎直放置的硬電阻棒、總長為40cm,其接入電路的電阻與接入電路的棒長成正比;金屬桿cd和MP(右端P是滑片)與電路接觸良好,電阻不計.小明用該測量儀對小聰、小英和小亮的身高進行了測量,其數(shù)據見下表.若已知小英測量時,滑片恰在電阻棒ab的中點位置,則根據題中提供的信息可知( 。
小聰小英小亮
A表示數(shù)I/A0.200.150.12
V表示數(shù)U/V2.03.03.6
身高h/m1.6
A.電阻棒的總電阻是40Ω
B.小聰?shù)纳砀呤?.5 m,小亮的身高是1.7 m
C.小聰?shù)纳砀呤?.7 m,小亮的身高是1.5 m
D.從理論上分析,該測量儀的身高測量范圍是1.4~2.0 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在密度知識應用交流會上,小邦和小冊分別對自己密度應用的探究課題做陳述報告,他們的課題都是測量同種酸奶的密度.他們選取的器材有:燒杯、量筒、天平(帶砝碼).
小邦方案一:①用調好的天平測出空燒杯的質量m1;②向燒杯中倒入一些酸奶,測出它們的總質量m2;則這些酸奶的質量為m2-m1;③再將燒杯中酸奶倒入量筒中,測出酸奶的體積V1;④計算出酸奶的密度ρ1
小冊方案二:①用調好的天平測出裝有適量酸奶的燒杯的總質量m3;②將燒杯中的一部分酸奶倒入量筒中,記下量筒中酸奶的體積V2;③測出燒杯和剩余酸奶的總質量m4;計算出酸奶的密度ρ2
測量結果顯示ρ1大于ρ2(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你認為方案一的結果不準確,理由是由于燒杯壁上不可避免地沾有部分酸奶,導致用量筒測出的酸奶體積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9.下面是小明做測定“小燈泡電功率”的實驗,電路圖如圖甲所示,電源電壓為6V,小燈泡額定電壓為2.5V.

(1)連接電路時開關應斷開.
(2)小明連接好電路,閉合開關S,發(fā)現(xiàn)小燈泡L發(fā)光暗淡,觀察電壓表、電流表均有示數(shù),移動滑動變阻器的滑片P,電壓表、電流表示數(shù)均不變,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將變阻器的下面兩個接線柱連入了電路中了.
(3)小明改正實驗錯誤后,閉合開關S,移動滑片P到某一位置時,電壓表示數(shù)如圖乙所示,為2.6V,若他想測量小燈泡的額定功率,應將圖甲中的滑片P向B(選填“A”或“B”)端移動,使電壓表的示數(shù)為2.5V.
(4)小明移動滑片P,記錄下多組對應的電壓表和電流表的示數(shù),并繪制成圖丙所示的圖象,根據圖象信息,可計算出小燈泡的額定功率是0.5W.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8.下列數(shù)據最符合實際的是( 。
A.一個雞蛋重約為0.5N
B.你的物理教材重約20N
C.1標準大氣壓能支持7.6m高的水銀柱
D.你在家中用普通的水壺燒水時,沸水的溫度可達120℃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