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物理 > 題目詳情

回顧探究和實驗:
(1)如圖所示,是小云同學測定滑輪組機械效率的裝置.
①小云同學實驗中測量的有關數據如下表,請你根據表中數據畫出實驗中滑輪組的繞線,并填好下表中的空格.
次數鉤碼重
G/N
鉤碼上升的
高度h/m
拉力
F/N
細線自由端移動
的距離s/m
機械效率
η/%
11.00.20.80.4______
23.00.30.675
②請根據實驗結論及相關知識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______.
A、滑輪組的機械效率大小只取決于摩擦及動滑輪的重力,與被提物重無關.
B、對同一滑輪組,所提物體重力越小,機械效率越高.
C、在不計繩重及摩擦時,機械效率的大小與繩子的繞法無關.
D、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高,所做的有用功就越多.
(2)回顧“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請回答:
①你認為杠桿兩端螺母的作用是______,目的是______,若發(fā)現杠桿在使用前右端低左端高,要使它水平平衡,應將平衡螺母向______調節(jié),此后在實驗中是否還要旋動平衡螺母(填“是”或“否”)______.
②一實驗小組的實驗數據如下表,根據表中數據他們得出的結論是“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你認為他們的實驗結論對嗎?______,造成他們得出這種結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動力F1動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
4N5cm5N4cm

解:(1)①從表中的數據可知,s=2h,所以滑輪組由兩段繩子承擔物重,故其繞法如圖所示;
表格中的數據η====62.5%;由公式η====得,第二次實驗的拉力F′===2N.如下表:
次數鉤碼重G/N鉤碼上升的高度h/m拉力F/N細線自由端移動的距離s/m機械效率η/%
11.00.20.80.462.5
23.00.32.00.675
②A、從實驗結果來看,滑輪組提升重物的多少會直接影響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故A錯誤;
B、從實驗結果來看,同一滑輪組得升重物越多,其機械效率越高,故B錯誤;
C、繩子的繞法不會影響有用功的多少,也不會影響額外功的多少,當然也就不會影響機械效率的大小,故C正確;
D、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高,表明有用功所占總功的比例越大,而不一定是有用功做得多,故D錯誤.
只有選項C符合題意.
(2)①杠桿兩端的螺母是用來調節(jié)杠桿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的,這樣我們就可以從杠桿標尺上直接讀出力臂的長了;當杠桿右低左高時,應將螺母向高的一端調節(jié),即向左旋,在實驗進行當中,則不能再旋動平衡螺母;
②實驗中的這一種數據只是一種巧合,據此得出的結論是不對的,因為在物理實驗中,僅憑一次測量的數據總結結論不具普遍性,也是不科學的,應探究多組數據,最后歸納出具有普遍性的規(guī)律.
故答案為:(1)①如圖所示;見表格;②C;
(2)①調節(jié)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便于從杠桿尺上直接讀出力臂;左,否;
②不對.由一組數據總結結論不具有普遍性和科學性.
分析:(1)①滑輪組的繞線情況可根據表中s與h的倍數關系來確定,然后利用功、機械效率的公式帶入對應的數據算出表格中缺少的數據;
②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大小與提升物體的重力有關,但與滑輪組繞繩的方法無關,理解機械效率的含義,可對各選項的說法逐一做出分析;
(2)①螺母可調節(jié)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這樣便于讀取力臂的大;在杠桿不平衡時,應將平衡螺母向高端移動,而在實驗過程中則不可以再旋動平衡螺母;
②對于此類探究性的實驗,必須測量多組數據進行歸納,這樣得出的結論才具有普遍性,一次測量會有很大的偶然性.
點評:(1)本實驗中,先根據s與h的關系確定滑輪組的繞線情況是關鍵,然后再根據對應的量,運用公式進行分析和計算就可以了,對數據對應性的把握是這里我們應該特別小心的;
(2)本實驗中,主要考查了對平衡螺母的作用與使用方法,同時對如何通過探究實驗得出具有普遍性的規(guī)律做了考查,也是我們在實踐中應該特別注意的.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回顧探究和實驗:
(1)為了研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某同學做了如圖所示的實驗.

①實驗中用彈簧測力計拉動木塊使它在水平桌面上做
勻速直線
勻速直線
運動,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就等于木塊所受滑動摩擦力的大。
②圖中的彈簧測力計是乙圖實驗中的示數,大小為
2.3N
2.3N
;比較甲、乙兩次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可知:在接觸面粗糙程度相同時,
壓力
壓力
越大,摩擦力越大.
(2)在研究動能的大小與速度、質量的關系實驗中,某小組做了如下圖的實驗:
①讓同一個小球分別從斜面A處、B處滑下,記錄木塊被推動距離分別為S1、S2,發(fā)現:S1>S2  這就說明:
質量一定時,速度越大
質量一定時,速度越大
,物體具有的動能越大.
②若讓一個鋁球從斜面A處滑下,木塊被推動的距離S1;再讓同體積的銅球(ρ>ρ)從斜面A處滑下,木塊被推動距離S2,發(fā)現:S2>S1  這就說明:
速度一定時,質量越大
速度一定時,質量越大
,物體具有的動能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回顧探究和實驗:
(1)葉子和小雨在探究“密度概念的建構”的實驗時,得到如下數據:
實驗
次數

物體

m/g

V/cm3
m
V
/(g/cm3
1   鋁塊1   54       20    2.7
2   鋁塊2   108       40    2.7
3   松木1   108       216
4   松木2   10       20    0.5
①上述空格處應填
0.5
0.5

比較l、2兩次實驗數據,可得出結論: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
相同
相同
的;
比較2、3兩次實驗數據,可得出結論:不同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一般是_
不同
不同
的.
②由此可見,
質量和體積的比值
質量和體積的比值
能反映物質的一種特性,由此我們引入密度這個物理量.
定義是:
單位體積某種物質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
單位體積某種物質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

同種物質密度與物體的質量和體積
無關
無關
(填“無關”或“有關”).
③上述實驗圖象如圖所示,圖象中的圖線
反映了鋁塊實驗情況.
(2)測量固體的密度
課題 測量石塊的密度
原理 根據密度公式
ρ=
m
V
ρ=
m
V
,用天平和量筒測出
質量
質量
體積
體積
即可計算出密度
器材 石塊、細線、天平、量筒、水
方法與步驟 A、向量筒中倒入適量的水,并讀出水的體積V1
B、用天平稱出石塊的質量m
C、把石塊輕輕放入量筒中,讀出此時石塊和水的總體積V2
D、將m、V代入公式中,算出石塊的密度
E、根據V1和V2算出石塊的體積V
正確的測量順序是
BACED
BACED
 
(3)小明想測量一杯食鹽水的密度.
實驗器材 盛有鹽水的燒杯、
天平
天平
、
量筒
量筒
實驗步驟 以下是打亂的實驗步驟,則正確的順序是
②④①⑤③
②④①⑤③

①稱出燒杯和剩余鹽水總質量m2②在燒杯中盛鹽水,稱出燒杯和鹽水的總質量m1③將m、V值代入公式ρ=m/V中算出ρ④將燒杯中鹽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測出這些鹽水體積V⑤算出量筒中鹽水的質量m
請將表格中空格部分填寫完整.
天平和量筒的讀數
實驗數據
玻璃杯和鹽水
總質量m1/g
倒入量筒中鹽水的體積V/cm3 燒杯和剩余鹽水總質量m2/g   鹽水密度(kg/m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回顧探究和實驗:
(1)、阻力對運動的影響
器材 長木板、斜面、刻度尺、小車、
毛巾
毛巾
、
棉布
棉布
裝置圖
步驟 ①讓小車從斜面的
同一高度
同一高度
滑下,使小車到水平面時
速度相同
速度相同

②小車分別滑到鋪有毛巾的水平桌面、鋪有棉布的水平桌面、水平桌面,觀察
小車滑行的距離
小車滑行的距離
現象 小車在
木板
木板
面上運動距離最遠,在
木板面上
木板面上
速度減小的最慢
結論 小車受阻力越小,速度減小的
越慢
越慢
推理 如果運動的物體不受力,物體將
永遠保持勻速直線運動
永遠保持勻速直線運動

可見:力不是使物體運動的原因,力是
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
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
的原因.
(2)、探究二力平衡條件
過程方法 如圖是“研究二力平衡的條件”的實驗裝置圖.圖中向小車兩端的小盤里加
質量相等
質量相等

的砝碼時,小車就能保持靜止;若兩盤里砝碼的總質量相等,把小車轉過一個角度后松手,小車會
轉回一條直線上
轉回一條直線上
結論 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的兩個力,必須大小
相等
相等
,方向
相反
相反
,并且在
同一直線
同一直線
上.
(3)、研究小組的同學分別測出了甲、乙電動小車作直線運動的路程和時間,并依據數據做出了相應路程-時間圖象,如圖(a)、(b)所示.

①觀察圖(a)可知,甲車作
勻速
勻速
直線運動.甲車通過0.6米的路程所用的時間為
6
6
秒,甲車的速度是
0.36
0.36
千米/時.
②觀察圖(b)可知,在AB對應的時間段內,乙車通過的路程為
1.2
1.2
米.
③比較圖(a)(b)可知,甲車的速度
小于
小于
乙車的速度(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回顧探究和實驗:
(1)將一個正在響著的電鈴放在密封的玻璃罩里,如圖1,向外抽氣,發(fā)現鈴聲逐漸減小,說明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2)小明進行“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實驗時,將一塊玻璃板豎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再取兩段等長的蠟燭A和B一前一后豎放在直尺上.點燃玻璃板前的蠟燭A,用眼睛進行觀察,并移動蠟燭B,使它與所成的像重合.在此實驗中
①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較像與物
到平面鏡的距離
到平面鏡的距離
的關系
②兩段等長的蠟燭是為了比較像與物的
大小
大小
的關系;
③觀察到發(fā)現A、B兩只蠟燭重合,說明
像與物大小相等
像與物大小相等
;
④移去蠟燭B,在其位置上放一光屏,則在光屏上
不能
不能
(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蠟燭A的像,這說明物體在平面鏡里成的是
像;
⑤玻璃板與直尺應當
豎直
豎直
放置,這說明像與物體的連線與鏡面垂直;
⑥小明通過做實驗,得到如下的數據:
蠟燭到平面鏡的距離(cm) 蠟燭的像到平面鏡的距離(cm)
10 10
20 20
30 30
從這些數據中,可以得出結論:
像距等于物距
像距等于物距

(3)小雨和同學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實驗前,把凸透鏡正對著太陽光,在光屏上得到一個最小、最亮的光斑,測得光斑到透鏡中心的距離是15cm,然后把凸透鏡、光屏、蠟燭安裝到光具座上開始實驗:
①凸透鏡的焦距是
15
15
cm;
②實驗中,小雨將點燃的蠟燭先后放在上圖中a、b、c、d各點,移動光屏,發(fā)現放在
d
d
處,光屏上清晰的像最小,應用制成
照相機
照相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精英家教網回顧探究和實驗:
(1)在鼓面上撒一些紙團,敲擊鼓面發(fā)出聲音,紙團跳動,證明:聲音由
 
發(fā)生.
(2)激光手電筒發(fā)出一束光射向平面鏡.當入射光線與鏡面夾角為30°時,反射角為
 
.改變光的入射角度,發(fā)現反射角總是
 
入射角.
(3)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實驗中:
①根據如圖可知該透鏡焦距為
 
cm.
②將蠟燭放在圖中
 
點(填B點或C點)時,移動光屏可承接到一個清晰
 
、
 
的實像,據此制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