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凸透鏡成像實驗中,當像距等于20 cm時,得到一個和物體一樣大的像,那么下列正確的結(jié)論是


  1. A.
    當物距是5 cm時,成一個縮小的像
  2. B.
    當物距是15 cm時,成一個正立的像
  3. C.
    當物距是25 cm時,成一個倒立的像
  4. D.
    當物距是35 cm時,成一個放大的像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在“凸透鏡成像實驗”中,依次將蠟燭、凸透鏡、光屏分別放在
同一直線
同一直線
上,調(diào)節(jié)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如圖甲所示;乙圖中手機拍照時利用甲圖原理成
倒立
倒立
、縮小的實像(填成像的性質(zhì)).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2009?東城區(qū)二模)在凸透鏡成像實驗中,凸透鏡與蠟燭及光屏之間的相對位置如圖所示,此時光屏上得到一個倒立、放大的像;若將蠟燭放在凸透鏡前10cm處,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在凸透鏡成像實驗中,測得透鏡與物體AB及光屏之間的相對位置如圖所示,光屏上得到一個清晰的像,若將物體放在凸透鏡前10cm處,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在“凸透鏡成像”實驗中,某同學把物體直立在凸透鏡主軸上距焦點5cm處,該凸透鏡的焦距為10cm.則物體所成的像可能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精英家教網(wǎng)如圖1是小莉、小華和小明三人在做“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實驗裝置圖:
(1)小明將凸透鏡正對太陽光,在透鏡的另一側(cè)移動光屏,直至屏上呈現(xiàn)出
 
的光斑,量出透鏡到光斑的距離為10cm.則此凸透鏡的焦距約是
 
cm.
(2)小華在凸透鏡成像實驗中,把蠟燭放在該凸透鏡的焦點上,凸透鏡固定不動,將光屏向遠離凸透鏡的方向移動的過程中,在光屏上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大小
 
的光斑,把蠟燭放在該凸透鏡的焦點內(nèi),凸透鏡固定不動,將光屏向遠離凸透鏡的方向移動的過程中,在光屏上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大小
 
的光斑(填“不變”、“變大”、“變小”).
(3)小莉同學做實驗時,小華發(fā)現(xiàn)燭焰在光屏上的像如圖1所示,若要使燭焰在光屏中心成像,只調(diào)節(jié)透鏡,小莉應將透鏡向
 
(選填“上”或“下”)移動.改正后若實驗時固定蠟燭與透鏡,無論怎樣移動光屏,屏上都不出現(xiàn)清晰像,原因可能是
 
.當蠟燭距離凸透鏡10.3cm時,無論怎么樣移動光屏都得不到像,原因是
 

精英家教網(wǎng)
(4)小明將燭焰移至距凸透鏡 15cm 處,移動光屏,使燭焰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倒立、
 
實像,
 
(選填“照相機”、“投影儀”或“放大鏡)就是應用這一原理制成的.
(5)小莉同學將自己的近視眼鏡鏡片放在了蠟燭與凸透鏡(靠近凸透鏡)之間,小明移動透鏡和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了一個倒立縮小的清晰的像.將近視眼鏡鏡片取下,發(fā)現(xiàn)光屏上的像變模糊了.
①為了使屏上的像重新變得清晰,在不移動蠟燭和凸透鏡位置的前提下,小華應將光屏向
 
(左/右)移動.
②下列四個選項中,正確表示小莉同學近視眼成像和近視眼矯正情況的是圖2中的
 

A.乙  甲    B.丙  甲     C.乙  丁     D.丙  丁
(6)當燭焰通過凸透鏡在光屏上成一實像時,如果小明用書遮擋住透鏡下半部分,則實驗時光屏上所成的像
 
(選填“完整”或“不完整”),像的明暗程度將
 
(選填“變亮”或“變暗”或“不變”).
(7)蠟燭通過凸透鏡恰好在光屏上得到放大的清晰的像,若保持凸透鏡的位置不變把蠟燭和光屏的位置對調(diào),則光屏上
 

A.不能成像     B.可以成像,但要適當移動位置  C.可以成像,像大小不變 D.可以成像,像變小
(8)蠟燭通過凸透鏡恰好在光屏上得到放大的清晰的像,若拿下光屏,移動眼睛的位置
 
(“能”或“不能”)看到像.
(9)一物距應只有唯一的像距,他們?nèi)藢⑾灎T都放在透鏡前15厘米處時,但他們所測得的像距卻并不相同,分別為28cm,30cm,31cm,他們的數(shù)據(jù)不是因為測量長度誤差造成的,你認為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
 
精英家教網(wǎng)
(10)小華又將兩支點燃的蠟燭、凸透鏡和光屏分別置于如圖3所示的位置時,光屏上C、D兩處會得到清晰的燭焰像.這像是
 
 (選填“縮小”、“等大”或“放大”)的燭焰的像.用一厚紙板擋住A處的燭焰,在光屏上
 
 (選填“C”或“D”)處仍能得到一個清晰的燭焰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