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1)工件重力不變,由圖象知,在CD段,h是增大的,但壓力F不變,所以浮力不變;所以該過程已浸沒水中,立方體的邊長等于0.5m;
(2)設(shè)工件的底面積為s,
由圖象乙知,當(dāng)F=0時,物體處于漂浮狀態(tài),浮力等于重力
即ρ
油g0.2S=G ①
當(dāng)F=600N時,工件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與壓力之和
即ρ
油g0.5S=G+600N ②
由①②得前后兩次浮力之比為2:5
即
G=600N+G
解得G=400N;
(3)第一次提起的物重為G
1=2×450N=900N,施加的拉力為F
1=500N
所以機械效率為η
1=
=
=90%
動滑輪重G
0=2F
1-G
1=2×500N-900N=100N
第二次提起的物重為G
2=4×450N=1800N
第二次的機械效率為η
2=
=
≈94.7%
所以機械效率增加了△η=η
2-η
1=94.7%-90%=4.7%
答:
(1)在CD段,工件受到的浮力不變;工件的高度為0.5m;
(2)工件的重力為400N;
(3)機械效率改變了4.7%.
分析:(1)工件在油中受到三個力的作用:浮力、壓力和重力.其中重力不變,浮力是否變化,分析圖象中壓力是否變化可以得出;
圖乙中,h≥0.5m時,力F的大小不再發(fā)生變化,也就說明了木塊所受浮力不再發(fā)生變化,即沒入油中.即立方體木塊的棱長正好為0.5m;
(2)由圖乙知,當(dāng)F=0時,它表示工件與油面的距離為0.2m時,工件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當(dāng)F=600N時,它表示工件與油面的距離為0.2m時,工件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與壓力之和;
(3)由圖丙知,承擔(dān)物重的繩子股數(shù)為2,已知第一次施加的拉力和提起的物重,不計繩重和摩擦?xí)r,此時的機械效率用η=
計算;動滑輪的重力利用G
0=2F
1-G
1得出;
已知第二次提起的物重和動滑輪重,此時的機械效率用η=
得出;兩次機械效率之差就是變化的部分.
點評:在不計繩重和摩擦,利用滑輪組提升物體時,動滑輪重一定,所以額外功一定;物重不同,有用功不同,所以機械效率不同:物重越大,機械效率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