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方向來回迅速變化的電流叫做交流電.當導體中有交流電時,在它周圍空間產(chǎn) 生電磁波,無線電通信就是利用電磁波來傳輸電信號.

分析 導體中有迅速變化的電流時,在周圍空間會有電磁波產(chǎn)生,必須注意是變化的電流;無線電通信就是把信號加載在電磁波上被傳遞.

解答 解:方向來回迅速變化的電流叫做交流電.導體中有迅速變化的電流時,在周圍空間會有電磁波產(chǎn)生,無線電通信就是把信號加載在電磁波上被傳遞.
故答案為:交流電;交流電;電磁波;電磁波.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交流電和電磁波產(chǎn)生原因的理解和掌握,以及電磁波的應用.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7.“36V  60W”和“36V  25W的兩只燈泡,串聯(lián)在36V的電路上,則( 。
A.都不能正常發(fā)光,60W的燈泡較亮B.都能正常發(fā)光
C.都不能正常發(fā)光,25W的燈泡較亮D.無法比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8.在研究牛頓第一定律的實驗中,讓同一輛小車分別從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靜止釋放,自由下滑,接著在不同材料的水平面上繼續(xù)運動,最后分別停在如圖所示的位置.
(1)讓同一輛小車從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靜止釋放,自由下滑,這樣做可以使小車到達斜面底部時具有相同的初速度.
(2)圖中各水平面中,木板表面最光滑,小車在木板表面上運動時受到的阻力最小,小車通過的距離最遠.
(3)結論:平面越光滑,小車運動的距離越遠.這說明小車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減小得越慢.
(4)推理:如果小車從斜面上滑下,運動在光滑(即不受到任何阻力)的水平面上時,那么小車將做勻速直線運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5.如圖是提升貨物的某升降機示意圖.貨箱內(nèi)所裝貨物的重力是6000N,貨箱的重力是2000N.若不計鋼絲繩和動滑輪的重力,不計摩擦.試求:
(1)在勻速提升中,鋼絲繩上的拉力是多少?
(2)若鋼絲繩自由端拉力的功率是1.6kW,升降機在30s內(nèi)將貨箱和貨物勻速提升多少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2.江雨同學看到江中停著一艘輪船,他想:如果地球對所有物體的引力都突然減小一半,它受到的浮力將變。ㄌ睢白兇蟆被颉白冃 被颉安蛔儭保谒械奈恢脤⒉蛔儯ㄟx填“上浮一些”、“下沉一些”或“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2.可調(diào)節(jié)亮度的臺燈,其工作原理圖如圖所示,閉合開關,要使電燈L變暗,變阻器滑片P應( 。
A.向左滑動B.向左滑動向右滑動都可以
C.向右滑動D.向左滑動向右滑動都不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9.有兩個定值電阻R1和R2,R1上標有“5Ω、1.2A”字樣,R2上標有“20Ω、0.6A”字樣,若將它們并聯(lián)起來使用,干路中允許通過的最大電流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6.數(shù)字式液體壓強計由壓強傳感器P和數(shù)據(jù)采集顯示器Q兩部分組成.將壓強傳感器P放在大氣中進行置零后,放入浮有圓柱形物體的水槽底部,如圖所示.然后在圓柱體上逐個放上圓板,并在表中記錄下壓強計的讀數(shù).
實驗序號所加圓板的個數(shù)液體壓強計讀數(shù)(Pa)
103000.00
213015.00
323030.00
433045.00
54
653071.25
76
873086.25
983093.75
1093101.25
已知:水槽的底面積為0.02m2,圓柱體的密度ρ=0.75×103kg/m,每個圓板的材質相同,厚度相同,圓板的底面積與圓柱體的底面相等.請根據(jù)記錄表中的數(shù)據(jù)回答下列問題(g取10N/kg):
(1)在圖中畫出液體壓強計讀數(shù)隨所加圓板個數(shù)變化的圖線.
(2)寫出實驗序號為6的液體壓強計讀數(shù).
(3)根據(jù)圖線上的數(shù)據(jù)求出圓板的密度ρ2
(4)根據(jù)圖線上的數(shù)據(jù)求出圓柱體的質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7.某興趣小組想對黃河水進行抽樣測定,一次他們采集了15dm3的該河河水,稱得其質量為15.30kg,已知沙的密度為:ρ=2.5×103kg/m3
(1)若分別以ρ、ρ、ρ河水表示水、沙、黃河水的密度,以T表示每立方米黃河水中含有沙的質量(稱做含沙量),請你推導出T與ρ、ρ、ρ河水的關系式.
(2)求此黃河水的含沙量?(結果保留兩位小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