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將筷子豎直插入裝水的玻璃杯內,從俯視圖中的P點沿水平方向看到的應該是如圖所示哪個圖中的情形( 。
A. B. C. D.
【答案】D
【解析】試題分析:圖為筷子豎直插入盛水玻璃杯內的俯視圖,A處為筷子,ABP表示由筷子發(fā)出的穿過玻璃杯壁B射向觀察者P處的一條光線.ON為過B點沿半徑方向的直線,即在B處和空氣的分界面的法線,上述光線則相當于在B處由水中射入空氣中,圖中的角i和角r分別為此光線的入射角和折射角,根據光的折射規(guī)律可知,應有r>i.所以觀察者在P處看到的筷子A的像A′的位置不是在A的實際位置,而是由其實際位置偏離杯中心的方向向杯壁靠攏一些,據此可知.以筷子豎直插入玻璃杯中時,其側視圖應該是圖中的A或D圖才與實際情況相符.
同時,玻璃杯此時相當于一個凸透鏡,對筷子起到了放大的作用,因此,觀察到的筷子比實際粗些.
所以選D.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海寶”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吉祥物,其形象如圖所示。在上海街頭布置的各種“海寶”中,有一座“海寶”材質均勻、實心,密度為1.5×103kg/m3, 體積為3m3,放在水平地面上,與地面的接觸面積為1m2。取g=10N/kg,請問:
(1)這座“海寶”的質量是多大?
(2)這座“海寶”對地面的壓強是多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面是教材“科學世界”中的一段話和一幅圖片.認真閱讀后,請你給汽車駕駛員解釋清楚為什么會發(fā)生語段中第一句所描述的現象?
快速行駛的汽車,前部一旦發(fā)生撞擊,車內的乘客就會向前傾,嚴重時可能把擋風玻璃撞碎而飛出車外,在多數轎車上,除了前后排座位都有安全帶外,還安裝了安全氣囊,公安交通管理部門要求小型客車的駕駛員和前排乘客必須使用安全帶,萬一發(fā)生碰撞,安全帶能對人體的運動起到緩沖作用,使人不致撞到車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在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實驗中,在水平桌面上鋪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體(如毛巾、棉布、木板等),讓小車自斜面頂端靜止開始滑下,觀察同一小車從同一高度滑下后,在不同表面上運動的距離如圖所示。則:
.
(1)讓小車從斜面同一高度滑下的目的是:使小車到斜面底的________相同,比較小車經過在水平桌面上鋪上粗糙程度不同的面運動距離遠近的物理研究方法叫:________。
(2)結論:表面越光滑,小車受到的阻力越小,它前進得越遠。
(3)推理:如果小車受到的阻力為零,它將永遠做____________。因為小車有保持運動狀態(tài)不變的性質叫慣性。
(4)牛頓第一定律是在實驗的基礎上,通過科學的________而總結歸納出來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教室內日光燈、熱水器正常工作時的電壓是V,日光燈開的越多,電路中的總電阻越;某白熾燈燈絲斷了,將燈絲搭接之后,燈絲的電阻將變 , 燈泡工作時的功率將變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人類在新材料探索的道路上總進行著不懈的努力,世界上密度最小的固體“氣凝膠”就是新材料探索的重要成果,該物質的堅固耐用程度不亞于鋼材,且能承受1400℃的高溫,而密度只有3kg/m3。已知某大型飛機采用現在盛行的超高強度結構鋼(ρ鋼=7.8×103 kg/m3)制造,耗鋼130噸;若采用“氣凝膠”代替鋼材來制造一架同樣大小的 飛機,則需“氣凝膠”的質量為( )
A. 0.05噸 B. 0.26噸 C. 2.6噸 D. 50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 木塊豎立在小車上, 隨小車一起以相同的速度向右做勻速直線運動, 不考慮空氣阻力, 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 小車的運動速度增大, 則它的慣性和動能也隨之增大
B. 小車受到阻力突然停止運動時, 那么木塊將向左傾倒
C. 小車對木塊的支持力與木塊受到的重力是一對平衡力
D. 木塊對小車的壓力與小車對木塊的支持力是一對平衡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同學在探究“物體所受重力大小與物體質量的關系”的實驗記錄如下表:
(1) 在實驗過程中,需要的兩個測量工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分析表中數據,能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