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對下列物理量的估測,最接近實際的是(

A.分子的直徑約為3~4mm

B.課桌的高度約為80cm

C.初中生的體重約為50N

D.行駛的自行車的速度約為50m/s

【答案】B

【解析】

A.分子的直徑約為34nm,不符合題意;

B.中學生的身高在1.65m左右,課桌的高度大約是中學生身高的一半,課桌的高度大約是80cm,符合題意;

C.初中生的質(zhì)量約為50kg,體重約為

G=mg=50kg×10N/kg=500N

不符合題意;

D.行駛的自行車的速度約為5m/s,不符合題意。

故選B。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關(guān)于力和運動的關(guān)系,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物體在平衡力作用下,一定處于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

B.沒有力的作用,運動的物體會慢慢停下來

C.物體受到了力的作用,運動狀態(tài)一定改變

D.物體運動方向改變,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20204月,“一盔一帶”安全守護行動在全國各地開展。下列相關(guān)說法正確的是( 。

A.乘坐汽車必須系安全帶,是為了減小慣性

B.汽車安全帶都設(shè)計的很寬,是為了增大壓強

C.騎摩托車必須戴頭盔,常用頭盔的質(zhì)量約為200g

D.頭盔常用玻璃鋼制成,是因為玻璃鋼的硬度較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小華同學利用天平、量筒、水以及大小不同石塊,探究石塊的質(zhì)量和體積的關(guān)系.他測得的數(shù)據(jù)記錄在下面的表格中:

石塊的質(zhì)量m(g)

石塊的體積V(cm3

質(zhì)量與體積的比值
(g/cm3

石塊1

20.8

8

2.6

石塊2

39.0

15

2.6

石塊3

52.0

20

2.6

石塊4

小華同學在測量第四組數(shù)據(jù)時,經(jīng)歷下面的一些情景,根據(jù)你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使用天平測量物體質(zhì)量過程中,當加入最小砝碼時指針偏向右端,拿出最小砝碼時指針偏向左盤,此時小華應(yīng)該 , 使指針指到分度盤的中央,天平再次平衡,此時的情況如圖(甲),則第四次所測小石塊的質(zhì)量是g.
(2)利用量筒和水測量石塊體積時,情境如圖(乙)、(丙),所使用的量筒的量程是cm3 . 圖(乙)量筒中水的體積是cm3 , 所測石塊的體積為cm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在國際單位制中,電功率的單位是(

A.歐姆 (Ω)B.伏特 (V)

C.安培 (A)D.瓦特 (W)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有關(guān)疫情防控的估計最接近實際的是( 。

A.一名正常學生的體溫約為36.8℃

B.一只口罩的質(zhì)量約為100g

C.電子測溫槍的電壓約為220V

D.一只水銀體溫計的長度約為13d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探秘小實驗里的大智慧.

(1)如圖甲所示點燃蠟燭蹺蹺板的兩端,發(fā)現(xiàn)蹺蹺板不停的往返擺動,原理是_____________

(2)如圖乙是能自動回轉(zhuǎn)的“魔罐”,橡皮筋兩頭分別固定在罐子的頂部和底部,中間系一個鉤碼,當你將“魔罐”在水平地面上滾出后,它能自動滾回來的原因是_____能轉(zhuǎn)化為_____能.

(3)如圖丙所示,小華把鐵球拉近剛好貼著自己的鼻子,松開手由靜止釋放,頭保持不動,鐵球由a點沿弧線abc運動到c點,然后從c點往回擺動,鐵球_____(選填“可能”、“一定”或“一定不”)會碰到鼻子,你判斷的依據(jù)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有關(guān)力的說法正確的是( 。

A.沒有物體也可能會有力的作用

B.單獨一個物體不能產(chǎn)生力的作用

C.兩個物體相接觸就一定有力的

D.兩個物體不接觸就一定沒有力的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是觀察平面鏡成像的裝置。在豎立的玻璃板前面放一支點燃的蠟燭,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現(xiàn)蠟燭的像。另外拿一支相同的蠟燭在玻璃板后面移動,直到看上去它跟像完全重合。這一實驗步驟可以觀察比較蠟燭和它成的像的_________,同時還可以確定_________。實驗中我們能確定出像的位置,憑借的鏡后的物體與像的視覺效果相同,因而可以說是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 的科學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