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人騎自行車下坡,速度會越來越快,在這個過程中(  )
A.人和車的動能保持不變B.人和車的重力勢能轉(zhuǎn)化為動能
C.人和車的機械能不變D.人和車的重力勢能增大

分析 (1)動能大小的影響因素:質(zhì)量和速度.質(zhì)量越大,速度越大,動能越大.
(2)重力勢能大小的影響因素:質(zhì)量和高度.質(zhì)量越大,高度越高,重力勢能越大.
(3)不計摩擦?xí)r,機械能守恒.考慮摩擦?xí)r,機械能轉(zhuǎn)化為內(nèi)能,機械能減小,內(nèi)能增大.

解答 解:自行車下坡時,質(zhì)量不變,速度越來越大,則動能不斷增大;
同時,質(zhì)量不變,高度減小,汽車的重力勢能不斷減小,
因此該過程將重力勢能轉(zhuǎn)化為動能.
根據(jù)機械能的定義可知:動能和勢能統(tǒng)稱為機械能,下坡過程中要克服摩擦做功,所以機械能減。
綜上分析可知,ACD錯誤,B正確.
故選B.

點評 (1)掌握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大小的影響因素.
(2)掌握重力勢能、動能、彈性勢能之間是可以相互轉(zhuǎn)化的.
(3)不考慮摩擦?xí)r,機械能守恒,考慮摩擦?xí)r,機械能轉(zhuǎn)化為內(nèi)能,機械能減小,內(nèi)能增大.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2.如圖甲是同學(xué)們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情境.若蠟燭A距玻璃板4cm,則蠟燭B距玻璃板4cm才能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若蠟燭A在玻璃板中的像偏高且傾斜,則圖B 是產(chǎn)生該現(xiàn)象的原因.(用相應(yīng)字母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3.滑雪中包含了許多科學(xué)原理:當滑雪者在雪地上快速滑行時,在人和滑雪板壓力的作用下,白雪中小孔內(nèi)充滿的空氣會被逼出,形成一層氣墊.但這層氣墊只能維持一段很短的時間.已知每塊滑雪板與地面的接觸面是長為1.5m、寬為0.12m的長方形,質(zhì)量為1千克.
(1)滑雪板可以輕易在雪地上快速滑行,是由于滑雪板與雪地之間形成氣墊,使接觸面脫離,從而減小了滑雪板與雪地之間的摩擦.
(2)如果滑雪速度太慢,滑雪板在雪地某點上經(jīng)過的時間超過一秒,板就會陷入雪中,則滑雪者的速度至少為1.5m/s,板才不會陷入雪中.
(3)若滑雪者質(zhì)量為70千克,當其雙腳站立在水平雪地上時,滑雪板對地面的壓強為多少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20.如圖是“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裝置圖,在豎立的玻璃板前點燃蠟燭A,拿未點燃的蠟燭B豎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動,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側(cè)(選填“前側(cè)”或“后側(cè)”)觀察,直至蠟燭B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這種確定像與物大小關(guān)系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選填“控制變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7.測電筆中有一個高阻值的電阻,這樣可使測電筆測家庭電路(家庭電路的電壓為220V)的火線時,加在人體身上的電壓在安全電壓(36伏)以內(nèi).若測電筆氖管發(fā)光時的電流為0.2毫安.則:
(1)測電筆中的高阻值電阻與氖管是串聯(lián)(填“串聯(lián)”或“并聯(lián)”).
(2)測電筆中的高阻值電阻的電阻不應(yīng)小于多少歐姆?(不計氖管電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7.如圖所示,一個鉤碼在已凋零的彈簧測力計處于靜止狀態(tài).由圖可知,此彈簧測力計量程是0~5N,鉤碼的重力大小為2.4N;若彈簧測力計拉著這個鉤碼以0.2m/s的速度勻速上升,則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將不變(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4.貨輪?看a頭卸貨之后( 。
A.重力減小,浮力不變B.重力增大,浮力增大
C.重力不變,浮力減小D.重力減小,浮力減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在一平直蹺蹺板的支點兩側(cè)分別坐著一個大人和一個小孩(G大人>G小孩),且在水平位置平衡.不計蹺蹺板的重力,兩人同時以大小相等的速度遠離支點運動,則蹺蹺板將(  )
A.仍平衡B.小孩那端下沉
C.大人那端下沉D.條件不足,無法判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下列現(xiàn)象發(fā)生的過程中,需要吸熱的是(  )
A.初春,雪水在屋檐下形成冰錐B.盛夏,濕衣服一會就干了
C.金秋,夜晚草葉上形成露珠D.寒冬,樹枝上形成霧凇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