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有些建筑物采用玻璃進行外墻裝演,這在美化城市的同時卻造成了光污染,造成這種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光在玻璃表面發(fā)生了鏡面反射.當(dāng)一束光線垂直照射到玻璃表面時,入射角為0度.

分析 從玻璃外墻的表面光滑,光射到上面會發(fā)生鏡面反射的角度回答問題.入射角是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

解答 解:玻璃外墻表面光滑,平行光線射到鏡面上反射后仍然是平行光,這種光強度大,逆著光線看,很刺眼,大量使用這種玻璃外墻會造成光污染;
入射角是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當(dāng)一束光線垂直照射到玻璃表面時,入射角為0度.
故答案為:鏡面;0.

點評 考查鏡面反射,光的反射類型有鏡面反射與漫反射兩種,它們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6.小亮利用如圖裝置,做“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實驗.

(1)在他開始實驗時,應(yīng)先將燭焰、透鏡和光屏三者的中心調(diào)整到同一水平高度.
(2)由于凸透鏡的焦距未知,于是他將凸透鏡放在光具座50cm處,將蠟燭換成平行光源,用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照射凸透鏡,當(dāng)光屏移動到光具座65cm刻線處時,看到光屏上形成了一個最小、最亮的光斑,則該凸透鏡的焦距是15cm.
(3)他保持凸透鏡的位置不變,換掉平行光源,將點燃的蠟燭放在光具座20cm刻線處,這時小亮將處于光具座65cm刻線處的光屏向右側(cè)移動(選填:“左”或“右”),于是在光屏上得到一個倒立、等大的實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7.(1)小磁針的指向如圖1所示,請畫出螺線管中電流的方向.
(2)如圖2是列車上售食品的手推車,當(dāng)前輪遇到障礙物時,售貨員向下按扶把,使手推車前輪向上翹起,請畫出售貨員所用的最小動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4.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擴散現(xiàn)象不僅說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guī)則運動,還說明了分子之間有間隙
B.物體的內(nèi)能增加,一定是因為吸收了熱量
C.夏天用電風(fēng)扇吹風(fēng)能使人感到?jīng)鏊,這是因為電風(fēng)扇降低了空氣的溫度
D.飛船在橢圓軌道上由遠地點向近地點運行過程中,動能轉(zhuǎn)化為勢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1.光學(xué)器件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yīng)用.下面的介紹有一項不符合實際,它是( 。
A.近視眼睛利用了凹透鏡對光的發(fā)散作用
B.照相時,被照者與相機的距離在鏡頭的二倍焦距之外
C.借助放大鏡看地圖時,地圖到放大鏡的距離應(yīng)略大于一倍焦距
D.利用平面鏡成像時,像和物體的大小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小明做“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實驗.

(1)小明調(diào)整燭焰、凸透鏡、光屏的位置,使它們在一直線上,且使它們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這樣做的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若凸透鏡焦距為10cm,小明把燭焰放在距凸透鏡16cm處時,在凸透鏡另一側(cè)前后移動光屏,會在光屏上得到一個倒立、放大(選填“放大”或“縮小”)的實像;在照相機、投影儀和放大鏡中,成像情況與此類似的是投影儀(或幻燈機);
(3)實驗過程中,由于蠟燭燃燒變短,燭焰的像將移向光屏的上部(選填“上部”、“下部”);
(4)把圖甲中的凸透鏡看作眼睛的晶狀體,光屏看作視網(wǎng)膜.給“眼睛”戴上近視眼鏡,移動蠟燭和光屏使燭焰在“視網(wǎng)膜”上成清晰的像,如圖乙所示.若取下近視眼鏡,為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應(yīng)將光屏靠近(選填“遠離”或“靠近”)透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8.如圖所示,下列生活中的“影”與物理知識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正確的是(  )
A.
手影-平面鏡成像
B.
攝影-光的反射
C.
投影-凸透鏡成像
D.
倒影-光的折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5.如圖所示,通電后可以看到電鈴在振動.聽到電鈴發(fā)出的聲音,說明發(fā)聲體在振動;用抽氣機向外抽氣的過搖中.仍可清晰地看到電鈴在振動,但鈴聲越來越小,由這個現(xiàn)象可知:聲音傳播需要介質(zhì),真空不能傳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6.在彈簧的彈性限度內(nèi),彈簧受到25N的拉力時,長為15cm,彈簧受到40N的拉力時,長為18cm.則彈簧的原長為10cm.若彈簧的長度為25cm,受到的拉力75N.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