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如圖是某同學在探究甲、乙兩種物質質量和體積關系時得到的圖象。若用這兩種物質分別做成A、B兩個質量相等的實心正方體,把它們平放在水平地面上,則兩物體對水平地面的壓強之比pA:pB為______,若用這兩種物質分別做成A、B兩個體積相等的實心正方體。把它們平放在水平地面上,則兩物體對水平地面的壓強之比pA:pB為______。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小明要測量木塊的密度,實驗器材有:木塊、彈簧測力計(0~5N),底部固定有滑輪的水槽,細線及足量的水。(g取10N/kg)
(1)現(xiàn)用彈簧測力計測木塊的重力,如圖甲,示數(shù)為________N;再用細線繞過滑輪將木塊與測力計連接起來,接著往水槽中倒入適量的水,使木塊浸沒在水中,如圖乙,木塊在水中靜止時測力計示數(shù)為1.6N,木塊的體積為________m3,密度為________kg/m3,本實驗滑輪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2)小明分析發(fā)現(xiàn),如果把水換成其他液體,測力計的示數(shù)就會不同,于是他把測力計的刻度改成相應的密度值,將該裝置改為測量液體密度的“密度計”,原測力計的1.0N刻度處應標注為___________kg/m3,該“密度計”的刻度分布________(選填“均勻”或“不均勻”)。
(3)若要增大這種“密度計”的最大測量值,可以采取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寫出一種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著名的“木桶理論”告訴我們:一只木桶能裝多少水,并不取決于桶壁上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恰恰取決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塊,所以又被稱為“短板效應”,已知一個從底部向上逐漸變粗的水桶,如圖所示。桶壁上最長的木板長為0.5m,最短的木板長為0.2m,桶底內部底面積為4×10﹣2m2,桶底厚度不計,當桶內裝最多水時,桶底受到水的壓強為_____Pa,桶底受到水的壓力F與桶中水的重力G的大小關系為F_____G(選填“大于”、“等于”、“小于”)。如果此時將質量為54g,體積為20cm3的實心物體緩慢放入水中,當物體浸沒到水中時,水桶溢出水的重力為_____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時,如圖甲所示,將A凸透鏡固定在光具座上35cm刻線處,將點燃的蠟燭放置在光具座上5cm刻線處,移動光屏,使燭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由A凸透鏡成像中物距和像距的變化關系畫出圖像如圖乙所示;接著他保持蠟燭的位置不變,將凸透鏡A換為凸透鏡B并保持位置不變,移動光屏,使燭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圖丙所示.
(1)請根據(jù)上述實驗現(xiàn)象和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判斷:凸透鏡A的焦距是______________cm,凸透鏡A的焦距________________凸透鏡B的焦距(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在甲圖中,保持凸透鏡不動,把蠟燭向右移動5cm,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應該把光屏向_______(選填“左”、“右”)移動一段距離,像將______(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3)圖丙所示的實驗現(xiàn)象可以說明____的成像特點(選填“照相機”、“幻燈機”或“放大鏡”);若將遠視眼鏡放在蠟燭與凸透鏡之間,光屏上原來清晰的像變模糊了,若保持凸透鏡和光屏的位置不動,應使蠟燭__(選填“靠近”、“遠離”)凸透鏡,則又能在光屏上看到蠟燭清晰的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是某同學制作的簡易溫控裝置,變阻器R的最大電阻為200Ω,Rt是熱敏電阻,其阻值與溫度t的關系如下表所示。當電磁繼電器(電阻不計)的電流超過18mA時,銜鐵被吸合,加熱器停止加熱,實現(xiàn)溫控。加熱器的功率是1000W,所用電源為家用交流電。
t/℃ | 30.0 | 40.0 | 50.0 | 60.0 | 70.0 |
Rt/Ω | 219.5 | 164.5 | 128.1 | 101.8 | 82.9 |
(1)電磁繼電器是利用_____(選填“電生磁”或“磁生電”)來工作的。Rt的阻值隨著溫度的降低逐漸_____。
(2)閉合開關S后發(fā)現(xiàn)電路有斷路的地方。該同學將一個電壓表接到ab兩點時指針不偏轉,接到ac兩點時指針偏轉,斷路處在_____之間(選填“ab“或“bc“)。
(3)為使該裝置能對30℃~70℃之間任意溫度進行控制,電源E用_____節(jié)干電池。若在50℃時銜鐵被吸合,應將滑動變阻器R的阻值調到_____Ω.將調節(jié)好的裝置(50℃銜鐵被吸合)放在容積為100m3的密閉保溫容器中,已知空氣的比熱容為1000J(/kg℃),密度為1.3kg/m3,則容器中的空氣從30℃加熱到空氣達到的最高溫度至少需要_____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在測量電阻的實驗中,用兩節(jié)干電池作為電源,待測電阻的阻值約為6Ω。
(1)在實驗中,電流表應該選擇的合適量程是______。
(2)在實物電路圖中,用“”打在錯誤連線上,并用筆畫線代替導線改正錯誤連線。
(__________)
(3)閉合開關前,滑動變阻器的滑片應移動到______(填“左”或“右”)端。
(4)線路正確后,閉合開關時,若發(fā)現(xiàn)無論怎樣移動滑動變阻器的滑片,電壓表的示數(shù)始終為電源電壓,電流表的示數(shù)幾乎為零,你認為電路故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5)排除故障后繼續(xù)實驗,某次測量的電壓表和電流表的示數(shù)如圖所示,此時測量的待測電阻R=______。
(6)通常在使用電壓表時認為其電阻無窮大,不考慮電壓表中流過的電流:在使用電流表時認為其電阻為零,不考慮電流表兩端分得的電壓,在用電壓表、電流表測量電阻有如下圖所示的兩種測量電阻的連接方式,
若電壓表的電阻不是很大,電流表電阻不是很小,你認為圖______中測量出的電阻值比真實值偏大,圖中測量出______的電阻值比真實值偏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探究利用動滑輪提升重物,“動滑輪的機械效率跟動滑輪所受重力是否有關?”的實驗時,小明選用帶橫桿的鐵架臺、刻度尺、彈簧測力計、細繩,另外還有鉤碼一盒、質量不等的滑輪 2 個,滑輪的輪與軸之間的摩擦很小,可忽略不計。
(1)以下是他的部分實驗步驟,請你幫他補充完整:
①用調好的彈簧測力計分別測出對一個鉤碼的拉力、一個動滑輪所受的重力,分別用 T、G 動表示。如圖所示組裝實驗器材,用彈簧測力計______拉繩子自由端,繩子自由端所受拉力用 F 表示,繩子自由端移動的距離用 S 表示,鉤碼上升的高度用 h 表示。用彈簧測力計測出 F,用刻度尺分別測出 S、h.并把測量數(shù)據(jù)記錄在表格中;
②用彈簧測力計測出另一動滑輪所受重力 G 動,保證________不變,仿照步驟①分別測量對應的T 、G 動、F、S、h并把測量數(shù)據(jù)記錄在表格中。
(2)利用公式;計算兩次實驗動滑輪的機械效率η,由η1______η2(選填“=”或“≠”),可以得出“動滑輪的機械效率跟動滑輪所受重力有關”。
(3)實驗記錄表
T(N) | G 動(N) | h(m) | F(N) | S(m)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圖甲是小新研究的實驗裝置,實驗中讓不同質量的鋼球從斜面上相同的高度由靜止?jié)L下,碰到同一木塊上.圖乙是小華研究的實驗裝置,實驗中讓同一小車從斜面上相同的高度由靜止滑下,在粗糙程度不同的平面上運動.請回答以下問題:
(1)小新設計甲實驗的目的是研究____;小華設計乙實驗的目的是研究小車的運動狀態(tài)改變情況與所受____的關系.圖乙實驗中,我們將觀察到在越光滑的平面上,小車能運動的距離越____.
(2)若想探究摩擦阻力大小與接觸面粗糙程度的關系,則還需彈簧測力計具體測量出在粗糙程度不同的平面上運動的物體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如圖丙所示.此實驗過程中,彈簧測力計應拉動木塊作____運動,根據(jù)____知識可測得摩擦力大。
(3)另一小組研究彈性勢能時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將一小球置于彈簧的右端,將彈簧每次壓縮到不同的長度,松開后,讓彈開的小球鉆入位于同一位置的相同紙盒并留在其中。分析比較每次紙盒____,從而可比較同一彈簧在不同彈性形變時彈性勢能的大小,若桌面絕對光滑,該實驗將____(能/不能)達到探究目的。理論推導和實驗結果均表明,彈簧發(fā)生彈性形變時彈性勢能的大小。其中Ep表示彈性勢能,單位是J,x是彈簧長度的改變量,單位是m,k稱為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則k的單位是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用硬紙片把一個音箱糊起來,做成一個“舞臺”,臺上放一個用塑料瓶做成的小“人”,如圖所示。當音箱播放起音樂時,小“人”會翩翩起舞。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音樂的響度越大越容易觀察到小“人”的舞蹈
B. 音樂的音調越高越容易觀察到小“人”的舞蹈
C. 如果把整個裝置放到真空環(huán)境;更容易觀察到小“人”的舞蹈
D. 小“人”能跳舞是因為受到音箱里面的磁鐵的吸引和排斥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