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請對下列事例分別寫出各自包含的物理知識:
例:游泳時人向后劃水,人就前進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書包帶做得較寬通過增大受力面積來減小壓強
(2)礦泉水瓶蓋刻有花紋通過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來增大摩擦
(3)汽車剎車時,乘客會往前傾乘客具有慣性
(4)不小心踩到乒乓球,乒乓球扁了力可以使物體發(fā)生形變.

分析 (1)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體同時是受力物體;
(2)壓強與壓力和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guān),在壓力一定時,增大受力面積能夠減小壓強;
(3)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在壓力一定時,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來增大摩擦力.在接觸面粗糙程度一定時,增大壓力來增大摩擦力.
(4)一切物體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具有慣性.
(5)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體產(chǎn)生形變或使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

解答 解:(1)人向后劃水,同時水也會給船槳一個反作用力而使船前進,說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書包帶做得較寬,這是在壓力一定時通過增大受力面積來減小壓強.
(3)礦泉水瓶蓋刻有花紋,是在壓力一定時,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可以增大摩擦力;
(4)行駛的汽車突然剎車時,由于慣性乘客仍會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向前運動,所以會向前傾倒.
(5)力的作用效果: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或使物體發(fā)生形變;因此不小心踩到乒乓球,乒乓球扁了,說明了力可以使物體發(fā)生形變.
故答案為:(1)通過增大受力面積來減小壓強;(2)通過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來增大摩擦;(3)乘客具有慣性;(4)力可以使物體發(fā)生形變.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了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涉及知識點較多,難度不大;要明確:物理知識來源于生活,在學習物理的同時應該不斷地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物理.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8.如圖,小華滑旱冰時,只需用腳在地面上向后輕微蹬一下,就會滑行很遠,不會立即停止運動,這是因為人具有慣性;小華的速度越來越小,最后會停下來,又是因為受到阻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9.圖(a)所示,在盛有水的圓筒形容器內(nèi),鐵塊甲放在木塊乙上,木塊乙浮在水面上,木塊受的浮力為F,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強為P,水面距容器底部的高度為h.現(xiàn)將甲取下并用輕繩系在乙的下方,如圖(b)所示,則( 。
A.木塊乙受的浮力F將減小
B.容器對桌面的壓強P將減小
C.水面距容器底部的高度h減小
D.木塊乙減小的浮力與鐵塊甲增加的浮力大小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6.用刀切菜時,刀燉了,切不動,可以用力切,這是利用增大壓力的方法來增大壓強;或者在磨刀石上磨一磨,就容易切東西了,這是利用減小受力面積的方法來增大壓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作圖題

13.(1)一木塊放在水平桌面上靜止不動,請在圖1中作出該木塊所受的重力和支持力的示意圖.(兩個力的作用點都畫在物體的重心上)
(2)如圖2所示為工人用一鐵棒撬一塊大石頭的簡圖,如果工人在鐵棒的末端A處施加一豎直向下的力F1,請在圖中畫出動力F1和動力臂L1的示意圖.
(3)請在如圖3中用筆畫線,畫出用滑輪組提升重物最省力的繞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3.在學習牛頓第一定律,我們做了如圖所示實驗.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每次實驗時,小車可以從斜面上的任何位置開始下滑
B.實驗中運動的小車會停下來,說明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C.實驗表明,小車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運動的距離越近
D.根據(jù)甲、乙、丙的實驗現(xiàn)象可以直接得出牛頓第一定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0.如圖所示的托里拆利實驗中,測得的大氣壓強等于750mm高水銀柱所產(chǎn)生的壓強.若在玻璃管上端開一小孔,管內(nèi)水銀面將下降(選填“上升”或“下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7.重力為100N的物體在大小為20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5s內(nèi)沿水平地面前進了2m,則拉力做的功為40J,拉力做功的功率為8W;物體的重力對物體做的功為0J.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作圖題

8.試根據(jù)規(guī)定要求完成下列作圖:
(1)重為G的小明乘坐電梯從五樓到一樓,當電梯勻速下降時,請在圖中畫出小明受到所有力的示意圖.
(2)如圖所示,質(zhì)量為m的小麗站在機場內(nèi)水平勻速向右運動的自動運送帶上,并與運送帶保持相對靜止,請在圖中作出小麗所受力的示意圖(O點為小麗的重心).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