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下列現(xiàn)象中,通過做功改變物體內(nèi)能的是 ( )

A.石頭被太陽曬熱

B.用錘子敲打鋼板,錘子和鋼板都會變熱

C.冬天,暖氣使房間變暖

D.冬天,用嘴對著雙手哈氣取暖

【答案】B

【解析】

試題分析:改變內(nèi)能的方式有做功和熱傳遞兩種;石頭被太陽曬熱是通過熱傳遞的方式改變內(nèi)能的,故A錯;錘子和鋼板都會變熱是通過做功的方式改變內(nèi)能的,故B正確;暖氣使房間變暖是通過熱傳遞的方式改變內(nèi)能的,故C錯;用嘴對著雙手哈氣取暖是通過熱傳遞的方式改變內(nèi)能的,故D錯;應(yīng)選B。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在做“觀察水沸騰”的實驗時。

(1)A組同學(xué)用的是如圖甲所示裝置,他們測出的水溫將偏 (選填“高”或“低”)。

(2)圖乙是B組同學(xué)在實驗時某時刻溫度計的示數(shù),此時水的溫度是 ℃。

(3)分析圖像可知:水的沸點是 ℃,當時的大氣壓 (選填“<”、“>”或“=”)l標準大氣壓;B、C組得到b、c兩種不同圖像的原因可能是水的 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在燒瓶內(nèi)裝入少量水,用氣筒往瓶里打氣,在瓶塞跳出的瞬間,瓶內(nèi)出現(xiàn)白霧。該白霧是水蒸氣 (填物態(tài)變化名稱)形成的,該實驗說明, 改變物體內(nèi)能的一種方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實驗中,蠟燭距凸透鏡36cm 時,在凸透鏡另一側(cè)18cm 處的光屏上得到清晰縮小的像,當蠟燭距凸透鏡18cm 時,它的像一定是( )

A. 像距為36cm,且成縮小的實像 B. 像距為36cm,且成放大的實像

C. 像距為18cm,且成縮小的實像 D. 像距為18cm,且成放大的虛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8)在如圖所示的電路中,電源電壓保持不變,R0是阻值為的定值電阻,小燈泡L上標有“6V 3.6W”字樣。當單刀雙擲開關(guān)S1,滑動變阻器的滑片P位于b端時,定值電阻R01min內(nèi)消耗的電能為750J。不考慮溫度對燈絲電阻的的影響。

求小燈泡L的電阻;

求電源電壓;

當單刀雙擲開關(guān)S2,移動滑動變阻器的滑片P在某一位置時.小燈泡的電功率為1.6W,求此時滑動變阻器的電功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切割大理石、鋼板的“水刀”可以對切割表面產(chǎn)生高達108Pa的壓強,那么“水刀”作用在10﹣7m2的面積上,產(chǎn)生的壓力為 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太陽能熱水器和燃氣熱水器都是常見的熱水器.現(xiàn)需將10kg、20℃的水加熱到40℃,若用太陽能熱水器加熱,則水吸的熱量是多少J?若用燃氣熱水器加熱,不考慮能量轉(zhuǎn)換過程中能量的損失,則需要完全燃燒多少m3的燃氣?(水的比熱容為4.2×103J/(kg℃),燃氣的熱值為4.2×107J/m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為了探究聲音的特征,小東做了以下實驗。

(1)小東將鋼尺的某處壓在桌面上,保持鋼尺伸出桌邊的長度一定,分別用大小不同的力上下?lián)軇愉摮叩牧硪欢耍鐖D所示。實驗中發(fā)現(xiàn),鋼尺被壓得越彎,上下振動的幅度越大,桌面被拍打得越響。根據(jù)這一實驗證據(jù),他得出了振幅越大響度越大的結(jié)論。

①小紅認為實驗證據(jù)中存在錯誤,理由是 。

②結(jié)合如圖所示和上述小東的操作,請你指出他操作中的錯誤。 。

(2)改正實驗后,他逐漸增加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鋼尺振動發(fā)出聲音的音調(diào)會逐漸變 。當鋼尺伸出桌面超過一定長度時,雖然用同樣的力撥動鋼尺振動,卻聽不到聲音,這是由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某同學(xué)在做“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實驗時,將一塊玻璃板豎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取兩段相同的蠟燭A和B,將A和B一前一后豎直立在直尺上。實驗過程中,眼睛始終在蠟燭A的一側(cè)觀察。

(1)點燃蠟燭A,調(diào)節(jié)蠟燭B的位置,當 時,B的位置即為A的像所在的位置。

(2)實驗加,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較像與物 關(guān)系;兩段蠟燭相同是為了比較像與物 的關(guān)系。

(3)用平面鏡代替玻璃板,上述實驗 (填“能”或“不能”)進行,因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