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來源:物理教研室 題型:067
如圖所示是一個自制的模型照相機.紙筒A的一端蒙了一層半透明紙,紙筒B的一端嵌了一個凸透鏡,兩紙筒套在一起組成了一個模型照相機.
(1)應當如何使用這架照相機來“拍攝”景物
[ ]
A.眼睛應對著B端向筒內觀察,看看像是否清楚
B.應把A端朝著明亮的室外,B端朝著較暗的室內,否則看不清楚
C.應把B端朝著明亮的室外,A筒朝著較暗的室內,否則看不清楚
D.眼睛可以對著A端也可以對著B端向筒內觀察景物成的像
(2)通過這個模型照相機看到的是怎樣的像?
(3)為了在A端得到清晰的像,要調整A、B間的距離,這時如果看近處的景物時,像很清楚,再看遠處的景物時,就應該
[ ]
A.把B向外拉,增加A、B間的距離
B.把B向內拉,減少A、B間的距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物理教研室 題型:067
1609年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自制了第一架望遠鏡,伽利略用自制的望遠鏡觀察夜空,第一次發(fā)現了月球表面高低不平,覆蓋著山脈并有火山口的裂痕.看到遠處物體的倒立虛像,由于增大了視角,故提高了分辨能力,見下圖.幾乎同時,德國的天文學家開普勒也開始研究望遠鏡,他提出了另一種天文望遠鏡,這種望遠鏡與伽利略的望遠鏡不同,遵照開普勒的建議,沙伊納于1613——1617年間首次制作出了這種望遠鏡.
圖中上方是開普勒望遠鏡的光路圖,下方是伽利略望遠鏡的光路圖,說說它們的不同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物理教研室 題型:067
圖中左圖為幻燈機成像圖,右圖為投影儀成像圖.說說它們成像的相同和不同之處.什么原因形成它們成像的不同?應當如何放置膠片幻燈機和投影儀能成正立的圖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物理教研室 題型:067
根據投影儀鏡頭、照相機、放大鏡使用情況完成下表并回答問題.
(1)
(2)投影儀、照相機、放大鏡的鏡頭都是凸透鏡制成的,根據上表你能說出凸透鏡成像時的多少條規(guī)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物理教研室 題型:067
請你親自動手做做,把一只裝水的玻璃杯放在陽光普照的窗臺上,如圖所示:你將會看到_________.這種現象叫光的________.面對這種奇妙的光現象,你最想知道什么?(提一個或幾個合理的問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物理教研室 題型:067
把一個不透光的圓柱體放在桌上,旁邊點上一支蠟燭,會在桌上投下清晰的影子,如圖所示,如果使蠟燭的個數逐漸增加,發(fā)現影子有什么變化.想一想這樣的原理對于醫(yī)療會有什么應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物理教研室 題型:067
下面是對太陽光發(fā)生色散現象的探究實驗.
實驗一:用平面鏡引入一束日光,通過狹縫照到三棱鏡上,如圖所示.調整棱鏡的方位,在白色光屏上可以看到白光通過棱鏡折射后得到的彩色光帶.把白紙放在棱鏡前,讓學生看到照到棱鏡上的光是白光,由此得知白光通過棱鏡折射后分解成各種顏色的色光.
實驗二:在狹縫前放置紅色玻璃(或藍色玻璃),用白紙顯示出照在三棱鏡上的光是紅光(或藍光);通過三棱鏡后,光改變了傳播方向,但不分解,仍然是紅光(或藍光).問題:
(1)你認為太陽光通過棱鏡后在光屏上得到了七色光是因為
[ ]
A.太陽光中含有七色光,由于光的折射,通過棱鏡后各色光分散開了
B.棱鏡中含有七色光,有太陽光通過時各色光分散出來
(2)你得到(1)中答案的根據是什么?
(3)由實驗現象可以看出各色光通過棱鏡時,哪種光的偏折最大,哪種光的偏折最小?太陽光發(fā)生色散的原因是什么?
(4)實驗中,為什么要讓太陽光先通過一個狹縫再射到棱鏡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物理教研室 題型:067
通常我們可利用七色板來演示色光的合成.步驟如下:三合板或硬紙板做成直徑約30cm的圓板.圓板的中心有一孔,可以套在轉臺的轉軸上,用螺絲夾緊后,由皮帶傳動,繞軸轉動.圓板的正面按圖所示的順序和比例貼上七種顏色的蠟光紙.
實驗時,光照在彩色的蠟光紙上,可以看清圓盤上的七種顏色.轉動圓臺,七色盤的轉速足夠高時,板面呈現白色.這是由于人眼的視覺暫留現象,在視網膜上七種顏色的光疊加,引起白色的視覺.
問題:(1)實驗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圖所示的七色板有什么特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在圓盤上貼兩種顏色的蠟光紙,轉動起來后,會呈現出另一種顏色.請問要得到不同的顏色可以用什么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