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來源: 題型:
兩支內(nèi)徑不同、下面玻璃泡內(nèi)水銀量相等的合格的溫度計,同時插入一杯熱水中,過一會兒則會看到: [ ]
A.兩支溫度計水銀柱上升的高度相同,示數(shù)相同; B.內(nèi)徑細的溫度計水銀柱升得較高,示數(shù)較大;
C.內(nèi)徑粗的溫度計水銀柱升得較高,示數(shù)較大;
D.內(nèi)徑粗的溫度計水銀柱升得較低,兩支溫度計示數(shù)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冬天,醫(yī)生檢查牙齒時,常把小鏡子放在酒精燈上適當烤一烤,然后再伸進口腔內(nèi)。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 [ ]
A.防止接觸口腔時病人感到太涼: B.進行消毒:
C.鏡面不會產(chǎn)生水霧,可以看清牙齒: D.防止鏡框受熱膨脹,致使鏡片脫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用高壓鍋煮粥,熄火后用冷水將鍋冷卻,拿去限壓閥后打開鍋蓋,可以看到鍋內(nèi)的粥仍在沸騰。普通鋁鍋卻看不到這樣的現(xiàn)象。對此,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熄火后,鍋內(nèi)溫度迅速降到100℃以下,但由于打開鍋蓋后氣壓降低,所以重新沸騰;
B.熄火時,鍋內(nèi)溫度仍然高于100℃,即使不冷卻、不拿去限壓閥,粥也在沸騰;
C.熄火時,鍋內(nèi)溫度仍然高于100C℃,冷卻后鍋內(nèi)氣壓比原來 降低,所以重新沸騰;
D.粥的流動性差,不易降溫。熄火后即使不澆冷水、不拿去限壓閥,粥也要沸騰較長時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已知液態(tài)氧氣、氮氣和二氧化碳,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下的沸點是-183℃、-196℃和-78.5℃。如果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下用降溫的辦法,用空氣來提取這些氣味,那么溫度下降時首先液化被分離出來的是: [ ]
A.氧氣 B.氮氣 C.二氧化碳 D.整個空氣同時液化無法分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生活中常把碗放在大鍋內(nèi)的水中蒸食物,碗與鍋底不接觸,如圖2所示。當鍋里的水沸騰以后,碗中的湯將: [ ]
A.同時沸騰 B.稍后沸騰
C.不會沸騰,湯的溫度總是低于水的沸點
D.不會沸騰,湯的溫度能夠達到水的沸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目前有些飯店安裝了熱風(fēng)干手器,打開它就有熱風(fēng)吹到手上,使手上的水很快蒸發(fā)掉,使水快速蒸發(fā)的原因是: [ ]
A.加快了水面附近空氣的流動并提高了水的溫度
B.提高了水的溫度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積
C.加快了水面附近空氣的流動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積
D.加快了水面附近空氣的流動,提高了水的溫度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在制糖工業(yè)中常用沸騰的方法較快地除去糖汁中的水分,為了使糖汁在沸騰時不致因溫度過高而變質(zhì),沸騰時的溫度要低于100℃?尚械淖龇ㄊ牵篬 ]
A、短加熱時間 B.使容器內(nèi)的氣壓小于標準大氣壓
C.降低爐火的溫度 D.將糖汁密閉在高壓容器內(nèi)加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在舞臺上噴灑干冰(固態(tài)二氧化碳)可以產(chǎn)生白霧,形成所需的效果。這種霧氣是
A.二氧化碳氣體迅速液化而形成的小液滴 B.干冰迅速熔化后再蒸發(fā)形成的氣體。
C.干冰迅速升華變成的氣體 D.干冰使空氣中的水蒸氣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及小水珠凝固形成的小冰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對鍋加熱,鍋內(nèi)的水持續(xù)沸騰時,水面上的“白氣”并不明顯。如果突然停止加熱,水面上很快出現(xiàn)許多“白氣”。這是因為 [ ]
A.沸騰時水不蒸發(fā) B.沸騰時水面上的蒸氣溫度高于100℃ C.;鸷笏_始大量蒸發(fā)。
D.;鸷笏嫔戏降臏囟让黠@低于水蒸氣的溫度,大量水蒸氣液化為細小的水珠,形成“白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用飛機向云層噴灑于冰(固體的CO2)是一種人工降雨的方法。以下列出幾個物態(tài)變化過程:a)干冰迅速吸熱升華;b)干冰吸熱熔解;c)云層中水蒸氣遇冷液化成雨滴;d)云層中水蒸氣遇冷凝華成小冰晶;e)水蒸氣以干冰為核心凝結(jié)成雨滴;f)小冰晶下落遇暖氣流熔解成雨滴。在這種人工降雨過程中,發(fā)生的物態(tài)變化過程為 [ ]
A.a(chǎn)、c B.a(chǎn)、d、f C.b、c D.e。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