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北半球中高緯度示意圖”,完成下列各題。


1.有關甲、乙的位置,正確的是


  1. A.
    甲位于30°N
  2. B.
    乙位于30°N
  3. C.
    甲位于90°N
  4. D.
    無法確定

2.有關①②氣流的敘述,正確的是


  1. A.
    ①是冷性氣流
  2. B.
    ②是暖性氣流
  3. C.
    ①是西風帶
  4. D.
    ②是西南風
1. A
2. C
試題分析:
1.根據(jù)圖示中①②兩股氣流交遇形成鋒面后,①沿鋒面上升,可以肯定①從低緯方向來的暖氣流,②是從高緯方向來的冷氣流,進而可以肯定①、②所在的環(huán)流分別是北半球的中緯環(huán)流和高緯環(huán)流,甲所在的緯度位置是在30°N附近,乙在900N附近。
2.從30°N附近流向600N附近的①氣流為北半球的盛行西風(西北風),是一股暖氣流;從900N附近流向600N附近的②氣流是北半球的極地東風(東北風),是一股冷氣流。
考點:三圈環(huán)流的形成與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
點評:本題的關鍵是要求考生利用600N附近的極鋒兩側的氣流來確定圖示為三圈環(huán)流的中、高緯環(huán)流,再通過兩股交遇后的氣流在鋒面上的上下關系來確定其冷暖性質,進而完成相應的判斷,題目難度雖然不是太大,但需要考生有較強的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屬于中檔偏難的題目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06-2007學年度大豐市南陽中學高三第一學期期中考試地理試卷 題型:021

讀某海域等溫線和等鹽度線示意圖(甲處有洋流流經(jīng)),回答下題

(1)

圖中所示海域可能是

A.

北半球中低緯度大陸東岸海區(qū)

B.

南半球中低緯度大洋西岸海區(qū)

C.

北半球中高緯度大陸西岸海區(qū)

D.

南半球中低緯度大洋東岸海區(qū)

(2)

若此海域位于南太平洋,則

A.

乙處的水溫低于甲處

B.

丙處的鹽度高于甲處

C.

甲處有東澳大利亞暖流經(jīng)過

D.

甲處有秘魯寒流經(jīng)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下圖所示海域由向北水溫值逐漸減小,鹽度值逐漸增大。讀圖,完成25~26題。

13.圖中所示海域是                          (    )

A.北半球中低緯度海區(qū)   B.南半球中低緯度海區(qū)

C.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qū)   D.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qū)

14.若此海域位于太平洋,則                  (    )

A.乙處的水溫高于甲處   B.丙處的鹽度高于甲處

C.甲處有加利福尼亞寒流經(jīng)過                 D.甲處有日本暖流經(jīng)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13屆四川省資陽市高三第一次診斷性考試地理試卷(帶解析) 題型:單選題

該圖所示海域由南向北水溫值逐漸減小,鹽度值逐漸增大。讀圖回答問題。

【小題1】圖中所示海域是

A.北半球中低緯度海區(qū)
B.南半球中低緯度海區(qū)
C.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qū)
D.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qū)
【小題2】若此海域位于太平洋,則
A.乙處的水溫高于甲處
B.甲處有日本暖流經(jīng)過
C.甲處有阿拉斯加暖流經(jīng)過
D.丙處的鹽度高于甲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12-2013學年四川省資陽市高三第一次診斷性考試地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該圖所示海域由南向北水溫值逐漸減小,鹽度值逐漸增大。讀圖回答問題。

1.圖中所示海域是

A.北半球中低緯度海區(qū) 

B.南半球中低緯度海區(qū)

C.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qū) 

D.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qū)

2.若此海域位于太平洋,則

A.乙處的水溫高于甲處

B.甲處有日本暖流經(jīng)過

C.甲處有阿拉斯加暖流經(jīng)過

D.丙處的鹽度高于甲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下圖所示海域由南向北水溫值逐漸減小,鹽度值逐漸增大。讀圖回答1-2題。

1.圖中所示海域是                      ( )

A.北半球中低緯度海區(qū)     B.南半球中低緯度海區(qū)

C.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qū)     D.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qū)

2.若此海域位于太平洋,則                   ( )

A.乙處的水溫高于甲處

B.丙處的鹽度高于甲處

C.甲處有加利福尼亞寒流經(jīng)過

D.甲處有日本暖流經(jīng)過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