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地理 > 題目詳情

讀我國某區(qū)域圖(甲圖),并結合“A城市所在地區(qū)2009年1~9月的氣象要素統(tǒng)計資料圖”(乙圖),回答下列問題。(28分)

(1)圖甲中A城市名稱是             。該城市所在地區(qū)重要的經濟作物和糧食作物分別是           、           。(6分)

(2)經過A城市的鐵路干線是                        。影響圖中鐵路走向的主要自然因素包括                          。(8分)

(3)圖甲所示地區(qū)的地勢特征為                。(2分)

(4)圖甲中B為            河,在圖中用圓圈標出該河可能發(fā)生凌汛的河段。(4分)

(5)結合圖乙,簡述該地區(qū)3—7月可能會遭遇哪些自然災害,并說明理由。(8分)

 

【答案】

(1)鄭州(2分)棉花(2分)(冬)小麥(2分)   

(2)京廣線(2分)隴海線(2分)地形(2分)河流(2分)

(3)西高東低(2分)

(4)黃(2分)(凌汛發(fā)生在B河段)(2分)

(5)春旱(2分)。理由:該地3、4月份氣溫高于常年,蒸發(fā)量大,而降水量遠低于常年;(2分)夏澇(2分)。理由:6、7月份降水量遠超過常年。(2分)

【解析】略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讀我國某區(qū)域圖(甲圖),并結合“A城市所在地區(qū)2009年1~9月的氣象要素統(tǒng)計資料圖”(乙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甲中A城市名稱是             。該城市所在地區(qū)重要的經濟作物和糧食作物分別是           、          

(2)經過A城市的鐵路干線是                        。影響圖中鐵路走向的主要自然因素包括                         

(3)圖甲所示地區(qū)的地勢特征為                。

(4)圖甲中B為            河,在圖中用圓圈標出該河可能發(fā)生凌汛的河段。

(5)結合圖乙,簡述該地區(qū)3—7月可能會遭遇哪些自然災害,并說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11-2012學年浙江省余姚中學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地理試卷(帶解析) 題型:綜合題

讀我國某區(qū)域圖16,回答下列問題(10分)。

(1)歷史上項羽以“破釜沉舟”之勢,獲“百
二秦關”,控“八百里秦川”。 “八百里
秦川”所在位置是圖中的_        (2分)

A.甲B.乙C.丙D.丁
(2)根據(jù)圖中信息說出該區(qū)域的地形特征。(2分)
(3)該區(qū)域優(yōu)勢的自然資源是______________。
如何將該資源優(yōu)勢轉化為經濟優(yōu)勢,請你為決策部門出謀獻策。(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11屆廣東省湛江一中高三第一學期十月測試文綜地理部分 題型:綜合題

讀我國某區(qū)域圖(甲圖),并結合“A城市所在地區(qū)2009年1~9月的氣象要素統(tǒng)計資料圖”(乙圖),回答下列問題。(28分)

(1)圖甲中A城市名稱是            。該城市所在地區(qū)重要的經濟作物和糧食作物分別是          、          。(6分)
(2)經過A城市的鐵路干線是                      。影響圖中鐵路走向的主要自然因素包括                        。(8分)
(3)圖甲所示地區(qū)的地勢特征為               。(2分)
(4)圖甲中B為           河,在圖中用圓圈標出該河可能發(fā)生凌汛的河段。(4分)
(5)結合圖乙,簡述該地區(qū)3—7月可能會遭遇哪些自然災害,并說明理由。(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11年廣西桂林十八中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地理卷 題型:綜合題

(10分)讀我國某區(qū)域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示北部平原地區(qū)春季土壤旱情嚴重,試分析其主要原因。(3分)

(2)圖中A是所在河流上迄今爭議最少的水利樞紐工程,其名稱是__________。該水利樞紐工程以下河段徑流量是沿途逐漸減少的變化趨勢,試分析其原因。(4分)

(3)圖中甲、乙兩陰影區(qū)均是著名工業(yè)區(qū)。乙工業(yè)區(qū)與甲工業(yè)區(qū)相比,工業(yè)發(fā)展的條件有何差異?(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