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下圖為“某山區(qū)降水量日變化統(tǒng)計圖”。讀圖, 完成下列各題。
【1】圖中顯示的降水特點是
A. 山頂晝雨少 B. 河谷盆地夜雨多
C. 河谷盆地日降水量變幅大 D. 從河谷盆地到山頂,日降水量減少
【2】造成山頂與河谷盆地降水日變化差異的直接原因是
A. 植被狀況 B. 太陽輻射
C. 水文狀況 D. 地形起伏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下圖,完成下列各題。
【1】在兩幅海水等溫線圖中,虛線表示洋流,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A. ①是暖流,位于北半球 B. ②是暖流,位于南半球
C. ①②均向北流動 D. ①位于大陸東岸,②位于大陸西岸
【2】如果②洋流在大西洋中,有可能是
A. 巴西暖流 B. 本格拉寒流
C. 東澳大利亞寒流 D. 加那利寒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肯尼亞山位于赤道以南的東非高原,峰頂為陡峻、角錐狀的尖峰,整個山脈被輻射狀伸展開去的溝谷深深切開,下圖為肯尼亞山植被的垂直分帶示意圖。讀圖,完成下列各題。
【1】肯尼亞山
A. 最大降水量處的海拔約為3 000 m B. 峰頂氣溫較高,無常年積雪
C. 溝谷大都是流水侵蝕造成 D. 降水的水汽主要來自東南風
【2】甲、乙、丙處自然景觀分別是
A. 熱帶草原、山地雨林、竹林 B. 熱帶草原、竹林、山地雨林
C. 山地雨林、熱帶草原、竹林 D. 竹林、山地雨林、熱帶草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左圖示意我國大部分城市道路兩側綠化種植池現狀,針對當前的城市問題有環(huán)保學者提出設計建議(下圖所示),完成下列各題。
【1】左圖中路緣石與種植池這樣設計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A. 防止人為踐踏 B. 美化城市環(huán)境 C. 阻擋雨水雜物 D. 減少建設成本
【2】環(huán)保學者提出的設計建議主要解決的是城市
A. 熱島問題 B. 內澇問題 C. 擁堵問題 D. 大氣污染問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圖,完成下列各題。
【1】該公司個人電腦零部件生產廠遍布世界各地的主要原因是
A. 為了占領世界各地的市場 B. 充分利用各地的優(yōu)勢區(qū)位
C. 充分利用各地的運輸條件 D. 有效利用各地的基礎設施
【2】該公司計算機組裝廠與零部件生產廠之間的地域聯(lián)系方式有
①郵電通信 ②商業(yè)貿易 ③交通運輸
④生產工序上的聯(lián)系 ⑤共用基礎設施聯(lián)系 ⑥地理信息技術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①④⑤ D. ②③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柬埔寨的洞里薩湖是一個水量季節(jié)變化很大的大湖。洞里薩湖北部的吳哥通王城兩邊有兩個巨大的長方形人工湖——西池和東池。這兩個大水池并不是在地面挖坑形成的,而是在地面上四面筑起土墻形成高于地面的水庫,是著名的古老的灌溉工程。這兩個地上水庫能有效發(fā)揮灌溉作用的時間是
A. 2~6 月 B. 5~9 月 C. 8~12 月 D. 11 月~次年 4 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一個地區(qū)人口數量的變化,主要原因有( )
①人口的自然增長率 ②人口遷移 ③人口的出生率 ④人口的死亡率 ⑤經濟發(fā)展水平
A. ①②B. ③⑤C. ②⑤D. 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為烏恰縣一戶柯爾克孜族牧民的克孜吉別克家的轉場路線,這四個牧場都在玉奇塔什草原及周邊范圍內,它們都位于不同高度上。據材料回答下列小題。
【1】牧民克孜吉別克家的轉場牧業(yè)形成的主導因素是
A. 地形 B. 氣候 C. 水源 D. 市場
【2】四個牧場中位于海拔最高的是
A. 烏魯克恰提鄉(xiāng)草原牧場 B. 阿熱克托熱克草原牧場
C. 喀什喀蘇草原牧場 D. 碩熱克草原牧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人民幣被稱為中國的名片,讀人民幣版面圖案,回答下面小題。
【1】來自國內外的眾多游客到圖中景區(qū)旅游的最主要目的是( )
A. 增長知識 B. 觀光消遣 C. 科學研究 D. 探險尋古
【2】圖中景觀對游客產生吸引力的主要要素是( )
A. 民俗活動 B. 名勝古跡 C. 山水風光 D. 旅游紀念品
【3】圖中景觀的成因是( )
A. 巖漿活動 B. 冰川侵蝕 C. 流水侵蝕 D. 海浪侵蝕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