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甲醇可作為燃料電池的原料。以CH4和H2O為原料,通過下列反應來制備
甲醇。
Ⅰ:CH4 (g)+H2O(g)=CO(g)+3H2(g) ΔH="+206.0" kJ·mol-1
Ⅱ:CO(g)+2H2(g)=CH3OH(g) ΔH=—129.0 kJ·mol-1
CH4(g)與H2O(g)反應生成CH3OH(g)和H2(g)的熱化學方程式為
。
(2)甲醇對水質(zhì)會造成一定的污染,有一種電化學法可消除這種污染,其原理是:通電后,將Co2+氧化成C,然后以C作氧化劑把水中的甲醇氧化成CO2而凈化。實驗室用如圖裝置完成上述過程:
①寫出陽極電極反應式: 。
②寫出除去甲醇的離子方程式: 。
(3)寫出以NaHCO3溶液為介質(zhì)的Al—空氣原電池的負極電極反應式: 。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如圖為相互串聯(lián)的甲乙兩個電解池,X、Y為直流電源的兩個電極。電解過程中,發(fā) 現(xiàn)石墨電極附近先變紅。請回答:
(1)電源X極為 極(填“正”或“負”),乙池中Pt電極上的電極反應式為 。
(2)甲池若為電解精煉銅的裝置,其陰極增重12.8 g,則乙池中陰極上放出的氣體在標準狀況下的體積為 ,電路中通過的電子為 mol。
(3)在(2)的情況下,若乙池剩余溶液的體積仍為400 mL,則電解后所得溶液c(OH-)=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亞氯酸鈉(NaClO2)是一種高效氧化劑、漂白劑。已知:NaClO2飽和溶液在溫度低于38oC時析出的晶體是NaClO2·3H2O,高于38oC時析出晶體是NaClO2,高于60oC時NaClO2分解成NaClO3和NaCl。利用下圖所示裝置制備亞氯酸鈉。裝置②反應容器為三頸燒瓶。
完成下列填空:
(1)組裝好儀器后,檢查整套裝置氣密性的操作是: 。
(2)裝置②中產(chǎn)生ClO2的化學方程式為 。
裝置④中發(fā)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
(3)從裝置④反應后的溶液獲得NaClO2晶體的操作步驟為:
①減壓,55oC蒸發(fā)結(jié)晶;② ;③ ;④低于60oC干燥,得到成品。
(4)目前已開發(fā)出用電解法制取ClO2的新工藝。
①上圖是用石墨作電極,一定條件下電解飽和食鹽水制取ClO2的示意圖。則陽極產(chǎn)生C1O2的電極反應為 。
②電解一段時間,當陰極產(chǎn)生的氣體體積為112 mL(標準狀況)時,停止電解。通過陽離子交換膜的陽離子的物質(zhì)的量為 mol。
(5)準確稱取所得亞氯酸鈉樣品l0 g于燒杯中,加入適量蒸餾水和過量的碘化鉀晶體,再滴入適量的稀硫酸,充分反應(ClO2-+4I-+4H+=2H2O+2I2+C1-)。將所得混合液配成250 mL待測溶液。配制待測液需用到的定量玻璃儀器是 ;取25.00 mL待測液,用2.0mol·L-1Na2S2O3標準液滴定(I2+2S2O32-=2I-+S4O62-),以淀粉溶液做指示劑,達到滴定終點時的現(xiàn)象為 。重復滴定2次,測得Na2S2O3溶液平均值為20.00 mL。該樣品中NaClO2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電極a、b分別為Ag電極和Pt電極,電極c、 d都 是 石墨電極。通電一段時間后,在c、d兩極上共收集到336mL(標準狀態(tài))氣體。回答:
(1)直流電源中,M為______________極。
(2)Pt電極上生成的物質(zhì)是____________,其質(zhì)量為____________g 。
(3)電子轉(zhuǎn)移的物質(zhì)的量與電極b、c、d分別生成的物質(zhì)的物質(zhì)的量之比為________。
(4)電解過程中,AgNO3溶液的濃度______________(填“增大”、“減小”或“不變”,
下同),AgNO3溶液的pH__________,H2SO4溶液的濃度_________ ,H2SO4溶液的pH________ 。
(5)若H2SO4溶液的質(zhì)量分數(shù)由5.00%變?yōu)?.02%,則原有5.00%的H2SO4溶液為______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如圖所示三套實驗裝置,分別回答下列問題。
(1)裝置1為鐵的吸氧腐蝕實驗。一段時間后,向插入鐵釘?shù)牟A矁?nèi)滴入NaOH溶液,即可觀察到鐵釘附近的溶液有沉淀,表明鐵被________(填“氧化”或“還原”); 向插入石墨棒的玻璃筒內(nèi)滴入酚酞溶液,可觀察到石墨棒附近的溶液變紅,該電極反應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裝置2中的石墨是________極(填“正”或“負”),該裝置發(fā)生的總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裝置3中甲燒杯盛放100 mL 0.2 mol·L-1的NaCl溶液,乙燒杯盛放100 mL 0.5 mol·L-1的CuSO4溶液。反應一段時間后,停止通電。向甲燒杯中滴入幾滴酚酞,觀察到石墨電極附近首先變紅。
①電源的M端為________極;甲燒杯中鐵電極的電極反應式為_________________。
②乙燒杯中電解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停止電解,取出Cu電極,洗滌、干燥、稱量,電極增重0.64 g,甲燒杯中產(chǎn)生的氣體標準狀況下的體積為________m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化學在能源開發(fā)與利用中起著十分關(guān)鍵的作用。氫氣是一種新型的綠色能源,又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
Ⅰ.氫氧燃料電池能量轉(zhuǎn)化率高,具有廣闊的發(fā)展前景,F(xiàn)用氫氧燃料電池進行如圖所示的實驗(圖中所用電極均為惰性電極):
(1)對于氫氧燃料電池,下列表達不正確的是 。
A.a(chǎn)電極是負極,OH-移向負極 |
B.b電極的電極反應為:O2+2H2O+4e-=4OH- |
C.電池總反應式為:2H2+O22H2O |
D.電解質(zhì)溶液的pH保持不變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甲醇可作為燃料電池的原料。以CH4和H2O為原料,通過下列反應來制備甲醇。
Ⅰ:CH4(g)+H2O(g)=CO(g)+3H2(g) ΔH=206.0 kJ·mol-1
Ⅱ:CO(g)+2H2(g)=CH3OH(g) ΔH=-129.0 kJ·mol-1
(1)CH4(g)與H2O(g)反應生成CH3OH(g)和H2(g)的熱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將1.0 mol CH4和2.0 mol H2O(g)通入容積為100 L的反應室,在一定條件下發(fā)生反應Ⅰ,測得在一定的壓強下CH4的轉(zhuǎn)化率與溫度的關(guān)系如右圖。
①假設100 ℃時達到平衡所需的時間為5 min,則用H2表示該反應的平均反應速率為________。
②100 ℃時反應Ⅰ的平衡常數(shù)為________。
(3)在壓強為0.1 MPa、溫度為300 ℃條件下,將a mol CO與3a mol H2的混合氣體在催化劑作用下發(fā)生反應Ⅱ生成甲醇,平衡后將容器的容積壓縮到原來的,其他條件不變,對平衡體系產(chǎn)生的影響是________(填字母序號)。
A.c(H2)減少 |
B.正反應速率加快,逆反應速率減慢 |
C.CH3OH 的物質(zhì)的量增加 |
D.重新平衡c(H2)/c(CH3OH)減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人工腎臟可采用間接電化學方法除去代謝產(chǎn)物中的尿素,原理如圖。
(1)電源的負極為________(填“A”或“B”)。
(2)陽極室中發(fā)生的反應依次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電解結(jié)束后,陰極室溶液的pH與電解前相比將________;若兩極共收集到氣體13.44 L(標準狀況),則除去的尿素為________g(忽略氣體的溶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按下圖裝置進行實驗,并回答下列問題
(1)判斷裝置的名稱:A池為
(2)鋅電極反應式為__________________
石墨棒C1為______極,電極反應式為__________
石墨棒C2附近發(fā)生的實驗現(xiàn)象為______________
(3)當C2極析出2.24L氣體(標準狀態(tài))時,鋅的質(zhì)量減少了__g.CuSO4溶液的質(zhì)量增加了______g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