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化學 > 題目詳情

【題目】下表是不同溫度下水的離子積的數據:

溫度

25

水的離子積

a

試回答以下問題

(1),則a______1×10-14填“<”“>”或“=)。

(2)250C時,某Na2SO4溶液中c(SO42-)=5×10-4mol/L,取該溶液1mL加水稀釋至10mL,則稀釋后溶液中______。

(3)溫度下測得某溶液,該溶液顯______將此溫度下NaOH溶液aL溶液bL混合,若所得混合液,則ab______。

(4)某同學用0.1 mol·L1NaOH溶液分別滴定20.00 mL0.1 mol·L1HCl溶液和0.1 mol·L1CH3COOH溶液,得到如圖所示的兩條滴定曲線,請回答有關問題:

0.1 mol·L1NaOH溶液滴定0.1 mol·L1CH3COOH溶液的曲線是______(1”2”)曲線。

a________。

(5)某同學用0.1 mol·L1NaOH溶液分別滴定20.00 mL未知濃度的HCl溶液選用_______作指示劑,若裝標準液的滴定管未潤洗則會導致測定結果________(填偏高偏低無影響

【答案】 10001 堿性 911 圖2 20.00mL 酚酞或甲基橙 偏高

【解析】

1)由于水的電離電離過程為吸熱反應,溫度越高,水的電離程度越大,水的離子積越大;

225℃時,某Na2SO4溶液中cSO42-=5×10-4mol/L,則溶液中鈉離子濃度是1×10-3mol/L,如果稀釋10倍,則鈉離子濃度是1×10-4mol/L,但硫酸鈉溶液是顯中性,溶液中cOH-)是1×10-7mol/L

3)根據表中數據可知,在t2溫度下,溶液pH6時,溶液顯中性,若pH11NaOH溶液aLpH1H2SO4溶液bL混合所得混合液pH2,反應后溶液中氫離子的濃度是0.01mol/L

4)①滴定開始時0.1000mol/L鹽酸pH=1,0.1000mol/L醋酸pH>1;

②當酸堿恰好反應時,鹽酸和醋酸消耗NaOH溶液的體積相等,溶液pH=7;

50.1 mol·L1NaOH溶液分別滴定20.00 mL未知濃度的HCl溶液選用酚酞或甲基橙對實驗結果影響不大;若裝標準液的滴定管未潤洗,標準溶液濃度會減小,消耗標準溶液體積偏大。

1)由于水的電離電離過程為吸熱反應,溫度越高,水的電離程度越大,水的離子積越大,所以若25℃<t1t2,故答案為:>;

225℃時,某Na2SO4溶液中cSO42-=5×10-4mol/L,則溶液中鈉離子濃度是1×10-3mol/L,如果稀釋10倍,則鈉離子濃度是1×10-4mol/L,硫酸鈉溶液是顯中性的,則cNa+):cOH-=10-410-7=10001,故答案為:10001;

3)根據表中數據可知,在t2溫度下,溶液pH6時,溶液顯中性,在t2溫度下測得某溶液pH=7,該溶液顯堿性;若pH11NaOH溶液aLpH1H2SO4溶液bL混合所得混合液pH2,反應后溶液中氫離子的濃度是0.01mol/L,則=0.01,,解得ab911,故答案為:堿性;9:11;

4)①滴定開始時0.1000mol/L鹽酸pH=1,0.1000mol/L醋酸pH>1,所以滴定鹽酸的曲線是圖1,滴定醋酸的曲線是圖2,故答案為:圖2;

當酸堿恰好反應時,鹽酸和醋酸消耗NaOH溶液的體積相等,溶液pH=7,由圖可知0.1 mol·L1NaOH溶液滴定20.00 mL0.1 mol·L1HCl溶液時,a點溶液pH=7,則氫氧化鈉溶液的體積為20.00 mL,即a=20.00 mL,故答案為:20.00 mL

50.1 mol·L1NaOH溶液分別滴定20.00 mL未知濃度的HCl溶液選用酚酞或甲基橙對實驗結果影響不大,選用酚酞或甲基橙都可以;若裝標準液的滴定管未潤洗,標準溶液濃度會減小,消耗標準溶液體積偏大,導致測定結果偏高,故答案為:酚酞或甲基橙;偏高。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2017·天津卷)常壓下羰基化法精煉鎳的原理為:Ni(s)+4CO(g)Ni(CO)4(g)。230℃時,該反應的平衡常數K=2×105。已知:Ni(CO)4的沸點為42.2℃,固體雜質不參與反應。

第一階段:將粗鎳與CO反應轉化成氣態(tài)Ni(CO)4;

第二階段:將第一階段反應后的氣體分離出來,加熱至230℃制得高純鎳。

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 增加c(CO),平衡向正向移動,反應的平衡常數增大

B. 第二階段,Ni(CO)4分解率較低

C. 第一階段,在30℃50℃兩者之間選擇反應溫度,選50℃

D. 該反應達到平衡時,v生成[Ni(CO)4]=4v生成(C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現(xiàn)有一包鋁粉和銅粉的混合物,用100mL 某濃度的稀硝酸溶解,生成的氣體全部是NO, 待粉末完全溶解后,逐滴加入3molL-1 的氨水,產生沉淀的物質的量與加入氨水的體積關系如圖。

(1)寫出圖中滴加氨水10~100mL 的過程中銅元素參與反應的離子方程式_________

(2)所用硝酸的物質的量濃度為______mol L-1;寫出簡要計算過程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淀粉在一定條件下發(fā)生下列轉化關系:

已知:化合物H中含有一個甲基。請回答:

1)寫出B的電子式___;化合物D中的官能團名稱___

2E+H→G的化學方程式:___。

3)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___

A.化合物AD能與銀氨溶液反應生成光亮的銀鏡

B.用新制的氫氧化銅不能區(qū)分化合物C、DE

C.相同質量的A、EH充分燃燒時消耗等量的氧氣

D.化合物FG互為同分異構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4 mol A氣體和2 mol B氣體在2 L的容器中混合并在一定條件下發(fā)生如下反應:2A(氣)+B(氣)2C(氣)。若經2 s(秒)后測得C的濃度為0.6 mol·L1,現(xiàn)有下列幾種說法:

①用物質A表示的反應平均速率為0.3 mol·L1·s1

②用物質B表示的反應的平均速率為0.6 mol·L1·s1

2s時物質A的轉化率為70%

2s時物質B的濃度為0.7 mol·L1

其中正確的是: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由乙醇合成部分有機物的路線如下:

已知:CH3CHO+CH3CHOCH3CH=CHCHO

1)香豆素所含官能團名稱_____________

2M的名稱_________。

3N的結構簡式____________

4B與銀氨溶液反應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5)香豆素在NaOH溶液中發(fā)生水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

6)由AF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

7)以乙醇為起始原料,無機試劑任選,合成CH3CH=CHCOOC2H5寫出合成路線(用結構簡式表示有機物,用箭頭表示轉化關系,箭頭上注明試劑和反應條件)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X是一種相對分子質量為92的芳香烴,以X為原料制備部分有機物的路線如下:

已知:

1)第①步和第②步順序不能互換的原因_____。

2)寫出XA的反應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B所用試劑___________。

4)由X制備A時,簡述配制混酸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

5)試劑a___________(結構簡式)。

6M為滌綸,是一種高分子聚合物,有關M的說法正確的是___。

A.M其中一種單體對苯二甲酸和苯甲酸互為同系物

B.1mol 該物質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理論上最多可以消耗2n mol NaOH

C.生成該聚合物的反應屬于加聚反應

D.滌綸是對苯二甲酸和乙醇通過縮聚反應得到

7)寫出同時滿足條件的阿司匹林的同分異構體結構簡式________________

①含有苯環(huán)且水解產物能與FeCl3溶液發(fā)生顯色反應

②能發(fā)生銀鏡反應

③核磁共振氫譜為4組峰,且峰面積之比為1:2:2: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圖Ⅰ是NO2(g)CO(g)CO2(g)NO(g)應過程中能量變化的示意圖。一定條件下,在固定容積的密閉容器中該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當改變其中一個條件X,YX的變化關系曲線如圖Ⅱ所示。

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一定條件下,向密閉容器中加入1 mol NO2(g)1 mol CO(g)反應放出234kJ熱量

B.X表示溫度,則Y表示的可能是CO2的物質的量濃度

C.X表示CO的起始濃度,則Y表示的可能是NO2的轉化率

D.X表示反應時間,則Y表示的可能是混合氣體的密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鈦被譽為現(xiàn)代金屬戰(zhàn)略金屬。

1Ti基態(tài)核外電子排布式為___。

2TiO2BaCO3一起熔融可制得偏鈦酸鋇,CO32-的空間構型為___;與CO32-互為等電子體的分子是___。

3)四異丙醇鈦(C12H28O4Ti)結構如圖-1所示,1mol四異丙醇鈦中含有σ鍵的數目為___mol。

4)偏鈦酸鋇的晶體結構如圖-2所示,則偏鈦酸鋇的化學式為___;與Ba2+最近且等距離的O2-___個。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