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化學實驗在化學學習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1)下列有關實驗的敘述,正確的是_______.

(A)配制500mL某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可用兩只250mL的容量瓶

(B)用滲析法分離淀粉中混有的NaCl雜質

(C)無法用分液漏斗將甘油和水的混合液體分離

(D)用酸式滴定管量取20. 00mL高錳酸鉀溶液

(E)為了測定某溶液的pH,將經(jīng)水潤濕的pH試紙浸入到待測溶液,過一會取出,與標準比色卡進行對比

(F)用濃氨水洗滌做過銀鏡反應的試管

(G)配制銀氨溶液時,將稀氨水慢慢滴加到硝酸銀溶液中,產(chǎn)生沉淀后繼續(xù)滴加到沉淀剛好溶解為止

(H)配制一定濃度的溶液時,若定容時不小心加水超過容量瓶的刻度線,應立即用滴管吸去多余的部分。

(J)在氫氧化鐵膠體中加少量硫酸會產(chǎn)生沉淀

(K)用結晶法可以除去硝酸鉀中混有的少量氯化鈉

(2)如圖為常見儀器的部分結構(有的儀器被放大)

A圖中液面所示溶液的體積為__________mL,用上述四種儀器中的某種測量一液體的體積,平視時讀數(shù)為NmL,仰視時讀數(shù)為MmL,若M>N,則所使用的儀器是___________(填字母標號)。

(3)下圖為實驗室某濃鹽酸試劑瓶上的標簽,試根據(jù)有關數(shù)據(jù)回答下列問題:

鹽酸

分子式:HCl

相對分子量: 36.5

密度:1.2g/ml

HCl質量分數(shù):36.5%

①該濃鹽酸中HCl的物質的量濃度為_________mol/L。

②某學生欲用上述濃鹽酸和蒸餾水配制500 mL物質的量濃度為0.3 mol/L稀鹽酸。

Ⅰ.該學生需要量取________mL上述濃鹽酸進行配制。

II.在配制過程中,下列實驗操作會使所配制的稀鹽酸的物質的量濃度偏高的是______

A.用量筒量取濃鹽酸時俯視觀察凹液面

B.溶液注入容量瓶前沒有恢復到室溫就進行定容

C.定容時仰視刻度線

D.在配罝前用已知濃度的稀鹽酸潤洗容量瓶

【答案】 BCDGJK 28.0 C 12mol/L 12.5mL BD

【解析】(1) (A)配制500mL某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用兩只250mL的容量瓶會增大實驗誤差,A錯誤;(B)膠體不能透過半透膜,溶液可以,用滲析法分離淀粉中混有的NaCl雜質,B正確;(C)甘油與水互溶,無法用分液漏斗將甘油和水的混合液體分離,C正確;(D)酸性高錳酸鉀溶液檢驗酸性和強氧化性,用酸式滴定管量取20.00mL高錳酸鉀溶液,D正確;(E) pH試紙測量溶液pH值時,事先不能潤濕,E錯誤;(F)銀與氨水不反應,用硝酸洗滌做過銀鏡反應的試管,F(xiàn)錯誤;(G)配制銀氨溶液時,將稀氨水慢慢滴加到硝酸銀溶液中,產(chǎn)生沉淀后繼續(xù)滴加到沉淀剛好溶解為止,G正確;(H)配制一定濃度的溶液時,若定容時不小心加水超過容量瓶的刻度線,應重新配制,H錯誤;(J)在氫氧化鐵膠體中加少量硫酸會產(chǎn)生沉淀,屬于膠體的聚沉,J正確;(K)硝酸鉀和氯化鈉的溶解度受溫度影響不同,用結晶法可以除去硝酸鉀中混有的少量氯化鈉,K正確,答案選BCDGJK;

(2)根據(jù)示意圖可判斷A~D儀器分別是量筒、容量瓶、滴定管和溫度計,A中液面所示溶液的體積為28.0mL;用上述四種儀器中的某種測量一液體的體積,平視時讀數(shù)為NmL,仰視時讀數(shù)為MmL,若M>N,這說明刻度從上到下依次增大,所以所使用的儀器是滴定管,答案選C。

(3)①根據(jù)可知該濃鹽酸中HCl的物質的量濃度為=12mol/L。

②Ⅰ.稀釋過程中溶質不變,則需要濃鹽酸的體積為;

II.A.用量筒量取濃鹽酸時俯視觀察凹液面,導致量取的濃鹽酸體積減少,濃度偏低;B.溶液注入容量瓶前沒有恢復到室溫就進行定容,冷卻后溶液體積減少,濃度偏高;C.定容時仰視刻度線,溶液體積增加,濃度偏低;D.在配罝前用已知濃度的稀鹽酸潤洗容量瓶,導致溶質增加,濃度偏高,答案選BD。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隨著鹵族元素原子序數(shù)遞增,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單質的氧化性逐漸減弱 B. 單質的熔、沸點逐漸降低

C. 單質的密度逐漸降低 D. 氣態(tài)氫化物的穩(wěn)定性逐漸增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在某化學反應中氣體混合物A、BC的物質的量濃度(mol L1)與時間t(s)的關系如下表所示。

t/s

200

400

800

c(A)/(mol L1)

1.45

1.28

1.00

c(B)/(mol L1)

0.38

0.72

1.28

c(C)/(mol L1)

0.095

0.18

0.32

(1)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

(2)用A的濃度變化表示200~800 s內(nèi)反應的平均反應速率為__________mol L1 min1。

(3)用C的濃度變化表示400800 s內(nèi)反應的平均反應速率為__________mol L1 s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瘜W小組的同學開展了一系列的化學實驗活動。

請你參與實驗并完成下列問題:

(1)甲同學用圖1所示裝置,測量鋅與硫酸反應速率:2 g鋅粒放入錐形瓶內(nèi),通過分液漏斗加入1 mol·L-1稀硫酸40 mL,收集10 mL氣體,通過記錄      得到反應速率為x mol·(L·min)-1。實驗開始時檢查該裝置氣密性的方法是            

(2)乙同學用圖2裝置測定Na2CO3NaCl的固體混合物中Na2CO3的質量分數(shù):

甲、乙兩試管各有兩根導管,用橡膠管連接對應接口后,倒置盛稀硫酸的試管,發(fā)生反應,放出氣體,則固體混合物和稀硫酸應分別置于     儀器中(填儀器編號);

②G管可以用化學實驗室里的一種常用儀器來替代,這種儀器是   ;

儀器甲、乙接口的連接方式如下:A連接  ,B連接   ,C連接   (填寫各接口的編號);

為提高測量的準確性,收集完氣體后,丙裝置讀數(shù)前應進行的操作是                       

(3)丙同學與甲同學實驗目的相同:用圖3裝置測定生成的CO2的質量,但該裝置存在明顯缺陷,從而導致實驗誤差,請你分析其中使測定結果可能偏大的主要原因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為了研究碳酸鈣與稀鹽酸反應的反應速率某同學通過實驗測定了反應過程中生成的CO2氣體的體積隨反應時間的變化情況,繪制出如圖所示曲線。請回答下列問題

(1)碳酸鈣與稀鹽酸的反應是放熱反應,這是由于反應物的總能量 (填“大于”或“小于”)生成物的總能量。

(2)在0~t1、t1~t2、t2~t3、t3~t4各相等的時間段內(nèi) 收集到氣體最多的是 時間段,反應速率最大的是 時間段反應速率最小的是 時間段。

(3)t1~t2時間段內(nèi)影響反應速率的主要外界因素是 (填“溫度”、“濃度”、“壓強”或“催化劑”,下同),t2~t3時間段內(nèi)影響反應速率的主要外界因素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反應中能產(chǎn)生二氧化硫的是

A. 氧化銅和稀硫酸反應 B. 亞硫酸鈉和氧氣反應

C. 三氧化硫和水反應 D. 銅和熱的濃硫酸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操作或試劑的選擇不合理的是

A. 可用蒸發(fā)結晶的方法從碘水中提取砷單質

B. 可用灼燒法除去氧化制中混有的銅粉

C. 可用硫酸鑒別碳酸鈉、硅酸鈉和硫酸鈉

D. 可用含氫氧化鈉的氫氧化銅懸濁液鑒別乙醇、乙醛和乙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無色透明溶液,可能含有下列離子:Mg2+、A13+、Fe3+、Ba2+、H+、NH4+、SO42-、HCO3-、Cl-。取該溶液進行如下實驗:①取溶液少許,滴入AgNO3溶液產(chǎn)生白色沉淀;②取溶液少許,滴入BaCl2溶液產(chǎn)生白色沉淀,加入足量稀硝酸沉淀不溶解;③取一定量的原溶液,加入一種淡黃色粉末狀的固體X,產(chǎn)生氣體的物質的量(n氣體)、沉淀的物質的量(n沉淀)與加入淡黃色粉末的量(nx)的關系如下圖所示(假設生成的氣體全部逸出)。

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和數(shù)據(jù)分析正確的是

A. 溶液中肯定大量存在的陽離子只有Mg2+、A13+、NH4+

B. 溶液中肯定沒有的離子只有Fe3+、Ba2+

C. 當加入0.6mol淡黃色粉末時,生成兩種氣體分別為NH3O2,其對應的體積比為2:3

D. 溶液中可能存在Cl-、HC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已知反應:2NO(g)+Br2(g)2NOBr(g) △H=-a kJ·mol-1 (a>0),其反應機理如下

①NO(g)+Br2(g)NOBr2(g) 快 ②NO(g)+NOBr2(g)2NOBr(g) 慢

下列有關該反應的說法正確的是( )

A. 該反應的速率主要取決于①的快慢

B. NOBr2是該反應的催化劑

C. 正反應的活化能比逆反應的活化能小a kJ·mol-1

D. 增大Br2(g)濃度能增大活化分子百分數(shù), 加快反應速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