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下列物質(zhì)屬于電解質(zhì)的是(
A.CO2
B.C12H22O11(蔗糖)
C.BaSO4
D.NaOH溶液

【答案】C
【解析】解:A、二氧化碳在水溶液里,生成碳酸,碳酸能電離出自由移動的氫離子和碳酸氫根離子導致導電,不是二氧化碳自身電離,所以二氧化碳是非電解質(zhì),故A錯誤;B、C12H22O11水溶液中和在熔融狀態(tài)下都不導電是非電解質(zhì),故B錯誤;
C、硫酸鋇是鹽,熔融狀態(tài)下電離出離子能導電,是電解質(zhì),故C正確;
D、NaOH溶液是混合物,所以既不是電解質(zhì)也不是非電解質(zhì),故D錯誤;
故選:C.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右表為周期表的一部分,其中X、YW、Z為短周期元素,T單質(zhì)常溫下為液體。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 X、Y是形成生命物質(zhì)的重要元素

B. YZ元素氫化物的穩(wěn)定性依次遞增

C. 工業(yè)上電解NaW溶液得W2可使用陰離子交換膜

D. R可用于制造半導體材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25℃時,向AgCl飽和溶液中加水,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 AgCl 的溶解度、Ksp均不變 B. AgCl 的溶解度、Ksp均增大

C. AgCl的溶解度增大 D. AgCl 的Ksp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一種從含Br廢水中提取Br2的過程,包括過濾、氧化、正十二烷萃取及蒸餾等步驟。已知:

Br2

CCl4

正十二烷

密度/g·cm3

3.119

1.595

0.753

沸點/℃

58.76

76.8

215~217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用甲裝置過濾時,需不斷攪拌

B. 用乙裝置將Br氧化為Br2

C. 丙裝置中用正十二烷而不用CCl4是因為其密度小

D. 可用裝置丁進行蒸餾,先收集正十二烷再收集Br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汽車尾氣中含有CO、NO等有害氣體。

(1)汽車尾氣中NO生成過程的能量變化示意圖如下:

該條件下,1mol N2和1molO2完全反應生成NO,會____(填“吸收”或“放出”)_____kJ能量。

(2)化學電池在通訊、交通及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目前常用的鎳(Ni)鎘(Cd)電池,其電池總反應可以表示為:Cd+2NiO(OH)+2H2O2Ni(OH)2+Cd(OH)2。

①已知Ni(OH)2和Cd(OH)2均難溶于水但能溶于酸,放電就是使用電池的過程,充電是給電池補充電量的過程。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______。

A. 以上反應不屬于置換反應 B.以上反應是可逆反應

C. 充電時化學能轉(zhuǎn)變?yōu)殡娔?D.放電時化學能轉(zhuǎn)變?yōu)殡娔?/span>

②寫出負極的電極反應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廢棄的鎳鎘電池已成為重要的環(huán)境污染物,有資料表明一節(jié)廢鎳錫電池可以使一平方米面積的耕地失去使用價值。在酸性土壤中這種污染尤為嚴重。這是因為____________

(3)一種新型催化劑能使NO和CO發(fā)生反應:2NO+2CO2CO2+N2。已知增大催化劑的比表面積可提高該反應速率。為了驗證溫度、催化劑的比表面積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規(guī)律,某同學設計了三組實驗,部分實驗條件已經(jīng)填在下表中。

實驗編號

t(℃)

NO初始濃度(mol/L)

CO初始濃度(mol/L)

催化劑的比表面積(m2/g)

280

1.20×10-3

5.80×10-3

82

280

1.20×10-3

B

124

350

A

5.80×10-3

82

①請把表中數(shù)據(jù)補充完整:A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

②能驗證溫度對化學反應速率影響規(guī)律的是實驗______________(填實驗序號)。

③實驗Ⅰ和實驗Ⅱ中,NO的物質(zhì)的量濃度c(NO)隨時間t的變化曲線如下圖所示,其中表示實驗Ⅱ的是曲線_________(填“甲”或“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離子方程式書寫正確的是

A. 弱酸酸式鹽NaHB在水溶液中水解:HB+H2O H3O++B2–

B. 硫化鈉水解: S2- + 2H2O = H2S↑+2OH-

C. 碳酸鈉溶液顯堿性:CO32-+H2O HCO3-+OH-

D. 制備氫氧化鐵膠體:Fe3+ +3H2O Fe(OH)3(膠體) + 3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燃煤和汽車尾氣是造成空氣污染產(chǎn)生霧霾的原因之一。消除汽車尾氣是減少城市空氣污染的熱點研究課題。

(1)已知:①N2(g)+O2(g)=2NO(g) △H=+180.5kJ·mol-1

②CO(g)+1/2 O2(g)=CO2 (g) △H=-283kJ·mol-1

則汽車尾氣中NO和CO在催化轉(zhuǎn)化器中相互反應成無污染的氣體的熱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__。

(2)在密閉容器中發(fā)生該反應時,c(CO2)隨溫度(T)、催化劑的表面積(S)和時間(t)的變化曲線,如圖所示。

已知當固體催化劑的質(zhì)量一定時,增大其表面積可提高化學反應速率。若催化劑的表面積S1>S2,在圖中畫出c(CO2)在T2、S2條件下達到平衡過程的變化曲線_____________

(3)在一定溫度下,將2.0mol NO、2.4mol氣體CO 通入到固定容積為2L的容器中,反應過程中部分物質(zhì)的濃度變化如右圖所示:

①有害氣體NO的轉(zhuǎn)化率為________, 0~15min NO的平均速率v(NO)=______mol/(L·min)。(保留兩位有效數(shù)字)

②20min時,若改變反應條件,導致CO濃度減小,則改變的條件可能是________(選填序號)。

a.縮小容器體積b.增加CO的量 c.降低溫度 d.擴大容器體積

③若保持反應體系的溫度不變,20min時再向容器中充入NO、N2各0.4mol,化學平衡將___________移動(選填“向左”、“向右”或“不”),移動后在達到平衡時的平衡常數(shù)的值是____________(保留兩位有效數(shù)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現(xiàn)用物質(zhì)的量濃度為0.100 0 mol·L1的標準NaOH溶液去滴定V mL鹽酸的物質(zhì)的量濃度,請?zhí)顚懴铝锌瞻祝?/span>

1用標準NaOH溶液滴定時,應將標準NaOH溶液注入_______(”)中。

2某學生的操作步驟如下:

A.移取20.00 mL待測鹽酸溶液注入潔凈的錐形瓶,并加入2~3滴酚酞;

B.用標準溶液潤洗滴定管2~3次;

C.把盛有標準溶液的堿式滴定管固定好,調(diào)節(jié)滴定管使尖嘴部分充滿溶液;

D.取標準NaOH溶液注入堿式滴定管至“0”刻度以上 2~3 mL;

E.調(diào)節(jié)液面至“0”“0”以下刻度,記下讀數(shù);

F.把錐形瓶放在滴定管的下面,用標準NaOH溶液滴定至終點并記下滴定管液面的刻度。

正確操作步驟的順序是_____________→A→___(用字母序號填寫)。判斷到達滴定終點的實驗現(xiàn)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右上圖是堿式滴定管中液面在滴定前后的讀數(shù), c(HCl)=_______ mol·L1。

4由于錯誤操作,使得上述所測鹽酸溶液的濃度偏高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中和滴定達終點時俯視滴定管內(nèi)液面讀數(shù)

B.酸式滴定管用蒸餾水洗凈后立即取用25.00 mL待測酸溶液注入錐形瓶進行滴定

C.堿式滴定管用蒸餾水洗凈后立即裝標準溶液來滴定

D.用酸式滴定管量取待測鹽酸時,取液前有氣泡,取液后無氣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能量是國民經(jīng)濟發(fā)展的重要基礎,天然氣是我國目前使用的主要能源。

(1)已知

化學鍵

C-H

C=O

O=O

H-O

E/(KJ/mol)

a

b

c

d

CH4(g)+2O2(g)=CO2(g)+2H2O(g)的焓變ΔH=______kJ/mol。

(2)燃料電池具有高的發(fā)電效率,因而受到重視。下圖甲為甲烷燃料電池(電解質(zhì)溶液為硫酸)該電池的正極反應為_________。

(3)利用上述燃料電池,按下圖所示裝置進行電解,A、BC、D均為鉑電極,

I.甲槽中有200mL一定濃度的NaClCuSO4混合溶液,理論上兩極所得氣體的體積隨時間變化的關(guān)系如上圖所示(氣體體積已換算成標準狀況下的體積),(電解前后溶液的體積變化關(guān)系忽略不計)

①原混合溶液中NaCl的物質(zhì)的量濃度__________mol/L。

t2時所得溶液的pH=________。

Ⅱ.乙槽中為足量的AgNO3溶液。則陽極反應為__________。t3時電解結(jié)束,為了使溶液恢復原樣,則可以在反應后的溶液中加入______(填化學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